(文|华中农业大学宣传部部长 程华东)最近读到一篇微信推文《从八个方面认识“中国优势”》,文中提到“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该怎样认识中国的独特优势?”引发笔者对“认识你自己”这一道哲学命题的一些新思考。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特别是要教育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质也是做人的工作,是教育引导,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笔者认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应从“认识你自己”入手,从“读懂中国”开始,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所提出的“教育要回归常识”,引导学生读好“国情”“基层”“群众”这部书。那么,应读懂什么样的中国?如何读懂中国?
读懂中国,须有一种强烈的问题指向。教育引导学生“四个正确认识”,“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最基础的,只有“读懂中国”,认清中国方位,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持问题指向,一方面应针对大学生最关心、最困惑、最敏感的思想和理论问题,能够“讲得清、听得明”;另一方面应针对学生思想观念多元、文化自信不足、德行困惑、法治意识淡薄等现实问题,能够“讲得真、听得进”。
读懂中国,须有一种鲜明的价值导向。文化是精神命脉,价值观是思想根基。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不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思想基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阐释好中国独特的政党优势、制度优势、指导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后发经济优势、文化优势、政治民主优势和民族一体多元优势,找准思想共鸣点、内容聚焦点、利益交汇点,让学生在认识中国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
读懂中国,须有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讲故事是传播的最佳方式。应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思想,讲好中国故事、教育故事、大学故事。一方面创新内容,挖掘好典型、好故事;另一方面创新方式方法,注重议题设置,突出“共情”“共识”“共鸣”。讲故事,应“扬正气”,把握正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文气”,精耕细作,精益求精,“启人入道,引人悟道”;“接地气”,聚焦一线,贴近学生,主动融入。讲故事,还要用好新媒体,打造聚合力与传播力俱强的微平台,构建“微信―微博―客户端-新媒体矩阵”四位一体全方位的微宣传格局,强化“微宣传”思想,运用“微思维”,加强“微行动”,以微活动引导深思考,以微语言引起大震撼,以微行动引领新风尚,以微作品引发正能量。
读懂中国,须有一个明晰的协同机制。应树立“同心圆”思想,汇聚宣传思政文化的力量,整合思想文化教育的资源,体现协同育人格局。教育者应首先真正“读懂中国”,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课责无旁贷,每门课都有育人和思政功能,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还要形成师生“面对面”思想交流、“手把手”实践成长、“肩并肩”文化熏陶的协同格局,凝聚育人合力。
读懂中国,须有一个丰富的实践平台。在丰富而广阔的实践中,更能读懂国情、基层和群众。一方面统筹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开展好文明校园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鲜活的实践中认识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统筹网上网下,网上新媒体有效联动形成合力,网下微主题教育策动形成品牌,网上网下有效互动,运用网络聚合力,做大做好中国的“朋友圈”。华中农业大学在健全“认知与基础—体验与综合—研究与创新”分层次、分阶段的梯度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三田(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三早(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特色实践育人模式,在打造学校实践育人示范品牌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笔者以为,“读懂中国”,不失为开展思政工作的一个好抓手,破解思政难题的一个好切口,但绝非易事,正好以此就教于方家。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2/06/content_472021.htm?div=-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