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完成!尽快完成!”
大约在2015年7月份左右,张献龙教授敏锐地看到,棉花在长达5000多年的驯化过程中基因组水平受到强烈选择的问题,他判断,群体进化在国际上还属前沿,并且有巨大的研究潜力。他果断组织王茂军等开展新一轮的研究,他们的目标很简单,要攻克这些前沿问题。
而此时,王茂军还同时在另外2个课题中从事科研工作,“白加黑、5加2”,王茂军开始了忘我的工作和艰辛地探索。
但在王茂军看来,这些似乎不值得述说,因为科研本来就要沉静,没有什么“惊涛骇浪”。他相信导师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方向既定、格局已布,自己朝着这方向努力便是。
彼时,王茂军处于工作的亢奋和灵感迸发的高峰,唯独让他担心的是自己会慢于同行。他告诫自己绝不能“重蹈覆辙”,自己的脚步只能加快,断无停滞的理由。
于是,每天他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即是:“尽快完成!尽快完成!”每天清晨,王茂军都感觉国际国内同行的工作在不断推进,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竞争,他加快了脚步。
在棉花的科研王国里畅游几年,王茂军深知棉花研究的不易:基因组草图序列质量较低、功能基因组研究困难、次生代谢物复杂……棉花研究难做,这是行内科学家们的“共识”。
然而,诚如张献龙所说,正因为难做,做出来才有意义,有潜力和空间,长线研究才有效益。
经过长期科研“历劫”,让王茂军思维大开。在所发表的文章中,他有三个“首次”值得称道:
——首次系统地比较棉花野生种和驯化种之间的基因组差异,利用GWAS鉴定控制棉花纤维品质相关性状的关键位点。
——首次通过基因组水平的比较,研究驯化过程中,多倍体棉花不同亚基因组受到的差异性选择,并阐述其如何促进优质长纤维的发育。
——首次巧妙地将DNA酶I酶切测序和三维基因组技术结合起来,用来鉴定棉花的转录调控元件,分析这些元件受到的驯化选择。这项研究是首次在植物中对非编码区的调控变异进行分析,为在其他物种中挖掘功能变异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没有座右铭”
在实验室、在会议室、在租住的房屋,王茂军中给人一种勤快、积极、朝气、阳光的“娃娃脸”形象,然而他在做科研时却是极为严谨和认真。
快乐的科研达人背后的故事也让人无不动容。
2013年6月16日18:17,王茂军的QQ日志中出现一句话:“父亲活着的时候,你觉得他是井里的青蛙。父亲离世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的天塌了!”
有很多同学师长在那时才知道王茂军家里的变故,他们不知,早在2011年冬,王茂军的父亲因急性心肌梗死不幸去世。
也正是那段时间,王茂军强忍内心的苦楚,坚持上课、做实验、读文献,唯独担心的就是年迈的母亲,一个人勉强支撑一个家。
在危难之际,张献龙多次找他谈心谈话,用聊天的形式化解王茂军心中的苦闷。张献龙鼓励王茂军:“多读书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走出阴影的王茂军从此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科研经历。
在王茂军眼中,全然是科研的那些事、棉花的那些事。
未来,他思虑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棉花生产,直接为棉农增收;未来,他思考将已经找到的在野生棉中控制重要性状的位点导入栽培种中,进行育种改良;未来,他踌躇满志,将在纤维单细胞研究中进一步披荆斩棘。
谈及未来,王茂军眼中充满了期待。他还说,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自己想去国外做博后研究,想到国际顶尖学术科研机构去看看,扩大国际视野。他相信,国际顶尖的学术科研机构有更前沿的研究思维和设备设施。
对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说,来自于导师的指导,来源于团队的合作,来源于科研灵感,而自己只是做了一些总结提炼的工作。
王茂军说:“我没有座右铭,只是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做事罢了!”爽朗的笑声回荡在二综C408会议室里,清新,如春风一般。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