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农民日报】产业扶贫要用心用智求实效

——访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

核心提示: 以华中农大在革命老区江西赣州33年的柑橘产业扶贫开发为例,粗略算一下,邓秀新已去了36次。邓秀新体会,要做大一个农业扶贫产业,需要利用好政府、科技和市场三种力量。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扶贫要看实效,不仅要看眼前,更要管长远,即使扶贫工作队撤走后,农民也能持续增收。”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反复提到:农业扶贫一定要用心务实不作秀,一定要善用科技智慧的力量求实效。

邓秀新是新中国首位果树学博士,国家柑橘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我国绝大多数种植柑橘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结合华中农大多年的科技产业扶贫经验,邓秀新建议,要根据当地特色资源找准切入点,做出几个特色产业,尤其是山区扶贫,更要突出“卖点”,坚持适度规模,充分考虑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贪大不求全,哪怕从小开始,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

邓秀新以华中农大定点扶贫的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为例谈道,当地特产景阳鸡好吃好卖,可由于疫病风险高,鸡难养。专家团队进入后,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项技术攻关,设置了以每个贫困户养500只鸡,每亩山林果园放养50只,每只鸡可获纯利30元的“553”生态养殖模式,并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使当地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上千名贫困户实现养鸡脱贫。

类似这样的建始扶贫例子还有很多,当地特色资源冷水鱼、猕猴桃等产业都是因为遇到了技术瓶颈,由专家会诊后,把高新技术转化成简单易操作的办法传授给老百姓。

“产业成熟了,还要靠本地化的队伍。”邓秀新表示,扶贫要培养一批本地的“二传手”人才,办好“交钥匙”工程。华中农大在建始县实施了输入一批技术力量、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浇灌一批祖国花朵的“三个一批”智力扶贫行动,打基础,管长远,防止贫困代际相传,培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扶贫要有责任感,产业开发更要贵在坚持,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邓秀新介绍,农业扶贫时间要长,特别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要素的农业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

以华中农大在革命老区江西赣州33年的柑橘产业扶贫开发为例,粗略算一下,邓秀新已去了36次。从引种培育到规模发展,再到今天的产后处理、品牌打造,赣州柑橘每个阶段要考虑的侧重点都不同,有面积时产量不高,有产量时又没有多少销路,有销路时价格又不高,于是,要有多学科专家在不同时间段去解决不同难题。

“扶贫最怕歪嘴和尚念经,农民最经不起折腾,一定要多方调研形成合力。”邓秀新体会,要做大一个农业扶贫产业,需要利用好政府、科技和市场三种力量。政策支持地方协调等方面必不可少,科学技术是授人以渔的最好办法,农产品的价值要通过商业来实现。总而言之,农业扶贫就是要用好这三种力量以实起步做实事,带着目的去解决具体问题,让农民得实惠,求可持续的实效。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