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的“部长通道”上,接受记者提问时,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个工程、四件事情”的论述,迅速在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就是要进教材、进校园、深挖掘、走出去四项重大任务。本质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回归。这符合如下逻辑支点,一是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新思维的理论要求;二是符合文化自信理论的逻辑要求;三是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实现的内在要求。
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过多次深刻的论述,展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的5000多年的历程中,具有极端重要性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阶段,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思想,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南。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当年8月19日至20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的著名论断,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2014年6月6日,总书记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又强调指出,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当年12月20日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重温总书记这些闪耀着创新思想的光辉论断,可以看出我党新时期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有着重新张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这也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会因此明白,陈宝生部长提出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的论述,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进校园、进教材、深挖掘、走出去的四项任务,是贯彻落实执行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论的具体实践。而春节期间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在民间产生那么大的反响,取得那么大的成功,不仅反映出中央的决策英明,也说明了顺应13亿中华儿女的心声。
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理论的逻辑支点
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理论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文化自信”理论,不断完善、丰富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早在2012年就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论述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完善、丰富、发展,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的一个伟大创新。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也是文化自信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内容。没有5000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的奋斗史谱写的光辉灿烂的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没有今天中华民族的自信,也没有我们迈向未来的进程中,傲视世界、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镇定。所以,继承、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获取取之不断、用之不绝的营养,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也是我们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走向辉煌的必然要求。教育领域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阵地,必然要高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展现弘扬文化自信的雄心壮志,建好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好底色工程,势在必行。
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内在要求
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号召。总书记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落脚到具体的目标上,就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实现,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要求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复兴梦不仅是经济的崛起,更是国力的整体提升,也是作为国家软实力标志的文化的复兴,主要是5000年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提高国家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中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是两岸共同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也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广大仁人志士的夙愿,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夙愿。“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两岸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高度的融合交流,和谐交往,也就是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没有两岸的共同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就不完整。解决台独问题,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公约数就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两岸青年在共同的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寻求两岸一家亲的认知。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文化。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传承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要求我们实施文化要走出去战略。要依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纳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不断丰富发展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依托学术交流和交往,加大文化走出去力度,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的人认同中国的文化精髓,认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确保中国在日益激烈的多元文化的竞争中,在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扩张中,在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中,始终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发扬光大,更加具有竞争力,生命力。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