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邓家坡全村820多户平均户产脐橙3万斤,春夏秋冬一季一品
□本报特派记者 李璟 发自秭归
4月6日,湖北省秭归县迎来阴雨连绵后的第一个晴天,秭归县邓家坡村果农何琼和丈夫邓俊波背上竹篓,爬上了村西头的山上,在这里的13亩山地上,何琼一家种满了晚熟的伦晚脐橙,阳光透过云层照在脐橙上,从一片绿油油的果树中反射出光芒,就好像知道何琼的好心情一样--当天的橙子还没摘下,就已经在电商平台卖出了10笔订单。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成长为“中国脐橙之乡”,到2000年前后经历连年滞销之苦,如今,秭归脐橙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试验、改种新脐橙品种,已成功走出改革的阵痛期,成为我国唯一可以一年四季出产新鲜脐橙的地方。
单靠小小的橙子,何琼一家所在的秭归县郭家坝镇一个人口不足千户的邓家坡村,一年就种出了一亿元产值,成为了湖北省首个脐橙亿元村。
滞销“逼”出来的“金果子”
“上帝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一扇窗。”秭归县的地理环境就是这样。长江穿境而过,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大片平地少,多为分散河谷阶地、槽冲小坝、梯田坡地,无法规模化耕种,然而,沿江海拔300米以下全年无霜,日照充足,水资源充沛,柑橘栽培种植历史悠久。
秭归县1959年开始引种脐橙,1964年成为全国40个柑橘生产重点县。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柑橘学科奠基人之一章文才先生带领团队进驻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成功培育出罗伯特脐橙35号、36号(俗称“罗脐”),秭归很快跻身全国四大脐橙出口基地县。八十年代开始,秭归的柑橘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脐橙之乡”。
然而到了2000年前后,秭归脐橙却一度遭遇了滞销的瓶颈。由于农村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秭归脐橙在产量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只有靠抬高价格来获得利润。但随着江西、湖南等平原、丘陵地区脐橙的“崛起”,其机械化、规模化的种植使得成本和价格都比秭归要低得多。同时,品种的单一、结构的不合理、交通的劣势,导致秭归脐橙从此连续多年滞销。
甚至于有几年时间里,秭归县政府给公务员下达帮助果农卖橙子的任务,并纳入年终考核,甚至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卖力宣传,但这些办法也治标不治本。于是政府部门又找到了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的几位专家,希望他们为秭归脐橙寻找突破口,筛选适合三峡特殊气候的品种。
终于,由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教授从国外引进的“伦晚”脐橙在秭归试种成功。不仅解决了秭归脐橙的滞销难题,还让秭归成为我国唯一能够实现全年供应新鲜脐橙的产地——春有红肉、伦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长红,过去秋天才有的“橙红橘绿”,如今在秭归实现了四季常有。秭归脐橙脱胎换骨,一跃成为“金果子”,价格节节上涨,如今果农们坐在家里等人上门收橙子,再也不愁销路。
小小脐橙种出亿元产值
“目前伦晚在我们这儿种得很成功。”邓家坡村书记何明国喜滋滋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伦晚对气候要求极高,不耐寒,不能有霜期,适合海拔35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但他同时也坦承,起初新品种的推广并不容易。
何明国介绍,脐橙种植是邓家坡村家家户户的传统产业,村里几乎没有二三产业。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村里的橙子逐步出现滞销现象,几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于是,在2003年,邓家坡村从华中农业大学引进了3株伦晚幼苗,嫁接到罗脐上进行试种。同时,村里鼓励果农们对伦晚和红肉两个晚熟品种进行实验种植,却没有人愿意接受。
“农产品种植需要周期,谁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何明国说,伦晚的生长周期要12个月,而罗脐的成熟期大多只要8个月。而且品改就得砍掉老树,重新种树还得几年时间才能看出好坏,果农就更加不愿意了。
此后,村里开始动员少部分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果农带头实验种植,而事实证明,他们也是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二组村民蔡祖盛就是其中一员。
42岁的蔡祖盛退伍后在外打过工,算得上是见过世面的人。家里六七亩地,从八十年代开始种罗脐,年产两三万斤。父母不肯接受品改时,蔡祖盛却持不同的看法。
“新种一棵树得3年才有收成,到丰产至少得6年,万一到时候也不好卖怎么办?老人的担心有道理,但我觉得不搞品改,坐以待毙更加行不通。” 蔡祖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最终,他说服父母,把家里的罗脐全部改成伦晚和红肉。品改头几年没收入,他就靠外出打工甚至借贷生活,但到了2006年,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第一次收成不到2万斤,但收入有3万多,之前卖2万斤罗脐收入也才1万多。”蔡祖盛说,第一批伦晚一上市就受到了热捧,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亲戚朋友们也纷纷来找他取经。
2008年,邓家坡开始进行大规模改种晚熟品种,目前全村5000亩脐橙,85%以上都是晚熟品种。今年,全村820多户平均每户产脐橙3万斤,按照目前5元左右的市价,脐橙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了湖北省首个脐橙亿元村。
“未来我们还要在品种的精品化上做文章,同时还要扩大产业模式。”何明国介绍,2019年,秭归童庄河大桥通车后,将彻底解决邓家坡村的交通问题。到时候,村里将大力推广“农业+采摘旅游”模式,将脐橙品牌营销和乡村旅游相结合,让脐橙产业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记者手记
脐橙遇上电商 “互联网+”助秭归果农开启营销渠道
4月6日14时,邓家坡村村民何琼的微店已经接到了当天的第10笔订单。正好天气终于放晴了,她和丈夫邓俊波决定赶紧上山摘橙子,这样傍晚快递公司就可以上门来取货了。
何家的橙树大多种在山坡上,坡子很陡,山脚下就是河。由于刚下过雨,沿途只有泥泞小路,记者跟着她一起爬山时,几次都险些滑倒。可邓俊波蹬着一双解放鞋,健步如飞地在山里穿梭着,即便是后来还扛着一个装了一百多斤橙子的背篓。
到了目的地,邓俊波挎着篮子娴熟地爬上一棵树开始摘橙子。何琼随手摘了一个,掰开递给记者品尝,确实香甜可口又多汁。她笑着说:“好吃吧,现在橙子根本不愁卖。”
旁边几米外就是何琼父母的墓,她告诉记者,父母在天之灵看到自己今天的成绩一定会很欣慰。
何琼说,橙子滞销时,有时家里一年都没收入。父亲到2006年才接受品改,还只肯改一部分。2010年父亲去世后,她全盘接手家里3亩地,才开始全部改为晚熟品种。随着产量和价格一路高升,2014年她又承包了10多亩地,现在开始扩大种植规模。
邓俊波扛着橙子回到村,一家人拿出工具开始过磅和打包,准备发货了。何琼告诉记者,今年底她准备通过平台做电商,那样会更规模化一点。去年4月,何琼去参加了镇里组织的一次农村电商创业培训,回来后有点动心了。今年初,她在微信上开了家微店,家里的红肉上了后便开始试水电商。没想到20天就卖了七八百箱,净赚了1.2万元。
“现摘现发货,产品好,口碑就好,我可是信心十足。”村子里像何琼一样试水电商的人越来越多,相较于过去盼着收橙子的人上门,如今果农们对自己的橙子多了一份自主权。
记者也有过网购水果的经历,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各地新鲜的水果,还省去了挑选的时间以及拎回家的过程。互联网+水果电商,改变的不仅是消费者的习惯,更是为果农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一个小小的脐橙,插上电商的翅膀,带给他们更多的或许是一份甜蜜的事业。(本报记者 李璟)
“未来我们还要在品种的精品化上做文章,同时还要扩大产业模式。”
——宜昌市秭归县邓家坡村书党支部记何明国
4月6日,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邓俊波背着100多斤刚采摘的脐橙走在山路中。本报记者 吴薇 摄
“伦晚”属晚熟脐橙品种。花果同枝,两代同树,是秭归脐橙独有的特色。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