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校园快讯 > 正文

【致敬•劳动者】假日食堂“不放假”

核心提示: 2017年五一劳动节假期,学通社记者分别跟踪采访在团风县百容水产良种基地开展教学实习的水产学院师生和在竹苑食堂工作的后勤集团白案班组职工,记录劳动者的劳动节,传播敬业最美、劳动光荣的精神。

2017年五一劳动节假期,学通社记者分别跟踪采访在团风县百容水产良种基地开展教学实习的水产学院师生和在竹苑食堂工作的后勤集团白案班组职工,记录劳动者的劳动节,传播敬业最美、劳动光荣的精神。

4月29日,凌晨两点半。

天空的星子还有一丝凉意,竹苑食堂白案组的操作间内灯光早已亮起。对于白案组师傅任庆雷来说,从1992年在学校食堂工作开始,这些年的“五一”不是假期 ,而是工作日。事实上,为了保证学生和教职工的正常用餐,除了大年三十下午到年初六的那几天,他的工作从不停歇。

1大家齐心协力包小笼包(赵德鸿)

正处“五一”假期里,面点供给的任务本来应该比往常轻松了些,可今天一位师傅请了假,白案组的四个人要在3个小时内完成1080个白馒头、280个花卷、800个肉包的工作量,这依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基本卫生工作准备完成后,任庆雷和同事们正式忙活了起来。操作间里躺着前一天领来的6袋50斤重的面粉,是他们今天需要的原料。

2师傅在整理机器揉出来的馒头(赵德鸿)

3做花卷第一步,刷油(赵德鸿)

发面是一个技术活,也是关键的一步,面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面点的口感。虽说现在都用上了和面机,可还是步步离不开人的操作。面粉加碱要是恰到好处,蒸出的面食色白、味甜;无论是多了还是少了一点,都会让面点颜色发暗,味道发酸,口感大不相同。所以在白案组里,这事儿专门由老手李宏生来负责。

老家在河南驻马店的他酷爱面食,三餐顿顿离不开白馒头,他做出的面团也带着家乡的特色:用老面发酵。北方传统的馒头制作过程中,会在每次做馒头的时候留下一块面团保存,经过六七个小时,作为下一次蒸馒头发酵的引子,称为酵头。尽管现在大多数人都逐渐用更为方便的酵母粉等介质取代了老面,可李宏生却还在坚持自己的选择。他觉得,这种方式发面蒸出的面食面香浓郁,松软又不失筋道,也更为健康,酵母粉可比不了。

4阿姨在捏着花卷(赵德鸿)

5一盘盘的馒头被送入蒸饭机(赵德鸿)

和好的面跟着被放入揉面机中,来回揉上两次,任庆雷在一旁时刻观察,反复撒着淀粉。揉好的面传到李守兰的手里,用压面机反复压成“毯子”状,为的是让面皮更加均匀光滑。接下来,是李守兰的拿手好戏——做花卷。一搓、一卷、一切、一捏。一排排半个手掌大小的花卷罗列在眼前。没有具体的测量工具,花卷个个大小均匀。做一屉80到100个的花卷,一次只需要不到10分钟。五点半左右,在大伙的默契配合下,花卷、发糕、馒头包子......几十板制作完成的面食被推入蒸箱,距离它们新鲜出炉、成为盘中美餐还需要36分钟。

6叔叔阿姨们娴熟的包着包子

早上的最后一项工序是制作小笼包和烹炸油炸早点,今早任庆雷和王巧夫妇需要完成两百多屉的小笼包。擀皮儿、添馅儿,一转一捏之间,手指不停歇,家长里短也在这时候话开。“现在的小孩不知道为什么总喜欢熬夜玩儿,不累吗?”“是啊,我们还巴不得能多睡会呢!”

因为工作时间的日夜颠倒,王巧患上了长期失眠的毛病,晚上睡不踏实,只能靠早上下班后到中午前的两个小时短暂地躺上一会。生活的压力让夫妻俩不得不工作紧凑,很多时候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因为很有可能只是一个转身的空挡里,油锅里的面团就糊了。

8搬运蒸好的馒头 (2) 郑茹瑛

9刚出锅的馒头静静地等着天亮(赵德鸿)

在大家的努力下,赶在六点半前,早餐的面食终于全部准备停当。大部分人的一天从清晨刚刚开始,白案组师傅们已经“战斗”完毕,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10开始售卖 (2) 郑茹瑛

面点窗口准时售卖,陆陆续续开始有人来购买热气腾腾的面点。“我要三个馒头!”“好咧!”任庆雷熟练地在打卡器上按下金额,麻利地装盘,他们每天都要轮流接待上千位来竹苑吃面点的教职工和学生。

忙碌到八点半,在上班后的第六个小时,任庆雷终于有机会扒上几口简单的早饭。

7等待下锅的大

下午四点半是任庆雷做包子馅的时候。竹苑食堂猪肉白菜的包子每个六毛钱,好吃又便宜,格外受学生欢迎。

将近一百斤的成品馅料需要一个人在一个多小时内加工完成,任庆雷一刻不敢放松,坐在四大箱包菜和两整袋新鲜猪肉中间的他埋头忙于用菜刀将刚领来的包菜切碎成片。任庆雷拿着包菜的左手上有着不少深浅不一的疤痕,都是以前做馅的时候留下来的。一次切菜时一个不留神,他的手被菜刀割了一道,一下血流不止。当时他没放在心上,随便包扎了一下又接着工作,后来才发现自己左手拇指的指甲盖连着肉都被一起削开。

材料初步处理完后,任庆雷把猪肉混合其他食材放入打馅机进行二次加工。他感叹现在有了打馅机方便了不少,以前所有步骤全部都要靠人工,需要三个人花上一下午才能完成。空气里姜和大葱打碎后刺激的气味弥漫了整个房间,任庆雷下意识把头扭开,还是不可避免地被辣出了不少眼泪。

打馅机轰隆隆不停地转着,任师傅也一刻没闲着。他的手不停地在机器中搅拌,根据馅料的颜色和粘稠度判断什么时候要添什么辅料进去。每样材料的配比都有讲究,该加多少,他不需要过眼,用手一把就知道。做了这么多年馅料,任庆雷发现,馅的肥瘦搭配很关键,瘦肉营养好吃,肥肉出油更香,少了哪个都不行。“学生也都吃惯了这个口味,偶尔变了他们还觉得不习惯。”馅料重新装盆后,他打开了上方的盖子,仔细搜刮剩下的一点余料。

最后的加工过程需要任庆雷用双手用力反复搅拌,直到馅料完全混合均匀,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的腰几乎没有直起来过。“平常抽不出时间,做这个就当作锻炼身体啦。”他呵呵地笑着说。

大叔也心灵手巧(赵德鸿)

今年已经是任庆雷来华农的第25个年头。学校给他们分了一套40多平米的房子,夫妻俩现在和两个孩子生活在一起,老家远在山东的任庆雷几乎快十年没有回去过了。“回去一趟总要添置些东西,再加上路上一家人的开销,就是笔大数目了。”他说,工作量大的时候,他们夫妻每人每个月能拿三千块,平常月份里通常是两千多。这些钱维持孩子读书和日常生活的开销基本够用,但也没法存下些余钱。任庆雷希望孩子们能够努力读书,以后“最好能坐个办公室”,不用再干像他这样辛苦的活。

已经47岁的他打算着再做上个三四年就离开。现在,他希望能再省下一些钱,在离岗后能为自己和妻子都买一份养老和医疗保险,和孩子们一起回到山东老家。

11吃完饭,等待他们的又是夜班(赵德鸿)

下午六点半,收拾打扫好一切,关上窗口的灯,任庆雷终于有时间坐下来吃上几口饭。尽管有热腾腾的米饭供应,他还是改不掉自己在家里喜欢吃面食的习惯。一个馒头就着一碗青菜,就是他通常的晚餐。任庆雷吃的略有些急,看看天色已经有些晚了,他得赶紧赶回家给孩子做饭。

厨房里的面团在暗处静静发酵,八个小时后的凌晨,它和任庆雷又将迎来新的一天。

(本文作者:文字记者 程曦 柏佳曼;摄影记者:赵德鸿 郑茹瑛)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