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新生入学教育:讲故事中受教育

核心提示: 2017级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部分学院通过新生讲家乡的故事、校友讲自己的故事、科学家讲科研的故事、华农人讲“耕读者”的故事,在故事中帮助新生融入集体生活,激发学习动力,树立学习目标。

老师带领同学参观第二综合楼 供图朱志杰

在实验室中现场教学,讲述科研团队的故事(供图:朱志杰)

南湖网讯(记者学童 盛科 董科 史科)“讲故事”是思政育人的好形式。2017级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部分学院创新形式,通过新生讲家乡的故事、校友讲自己的故事、科学家讲科研的故事、华农人讲“耕读者”的故事,在故事中帮助新生融入集体生活,激发学习动力,树立学习目标。

新生讲家乡的故事

8月31日晚,博三学生宿舍顶楼传来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水产学院大一新生的第一次班会就在这里开展。辅导员庄子梦给所有新生布置了一项特殊的暑假作业——讲一则自己家乡的小故事。

水产1708班的万莹来自大西北的美丽城市甘肃会宁。谈到自己的家乡,她说道:我家那里没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色,却能在打开家门时,看到人们以人力为改变“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而栽种的杨树、柳树以及各种花卉。家乡淳朴的山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变了会宁的贫瘠环境,这是万莹最引以为傲的事。谈到未来,万莹说自己会牢记会宁的“三苦精神”,努力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与万莹家乡的大西北环境截然不同,水产1702的李美彤来自繁华都市天津。但她并没有介绍自己家乡的高楼林立和灯红酒绿,而是另辟蹊径,从天津人的日常生活入手,阐述了天津的“三慢”文化——慢慢吃、慢慢聊和慢慢行。她提到了天津人民早餐的讲究,聊天的畅快和不急不躁的开车习惯,认识家乡的角度,十分新颖独特。

水产学院张韶东参加新生故事会并给学生点赞_副本

水产学院党委书记张韶东参加新生故事会并给学生点赞(供图:庄子梦)

贵州黔南布依族的“六月六”,湖南宜章正月里的“斗夜”,河北白洋淀的鸬鹚捕鱼和在芦苇荡捡起的咸鸭蛋,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谈到离开不久的家乡,每个新生的眼神中都会流露地出自豪和眷恋。

“他们都是在暑假就开始准备,并事先把故事写成文字”,水产学院辅导员庄子梦介绍说:“爱家乡是爱国家、爱学校的基础。讲家乡故事,新生们都耳熟能详,让自我介绍这个环节变得更有意思,通过他们的故事和文笔我也更加了解了他们的内心,方便引导他们更快融入这个集体。”

校友讲自己的故事

9月1日下午,在食科院优秀学子分享交流会上,一个“惊喜”视频拉开了交流会的序幕。

校友辅导员的分享引起学生阵阵掌声

校友辅导员的分享引起学生阵阵掌声(供图:史科)

原来,视频中的主角就是食科院今年暑假聘请的5名担任新生“校友辅导员”的2017届本科毕业生,他们中有面试达人、考研精英,还有保研清华大学的超级学霸。在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他们从深圳、天津、上海、北京、青岛等地跨越距离的障碍,以视频的形式和新生在线交流,讲自己的故事,谈对新生们的期望与建议。

在生科院,优秀校友、武汉大学药学院陈实教授走进“教授红讲堂”,以“勤奋、目标与成长”为主题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求学岁月。“当别人还在呼呼大睡时,我已经坐在南湖边背单词了,那么大一过四级,大二过六级就不再是梦。”陈实说,无论是在华农本硕连读,还是在上海交大读博,亦或是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他始终坚持着勤奋的品质,“人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只有打好基础,丰满羽翼,才能实现自己的翱翔。”

科学家讲科研的故事

9月3日晚,动科动医学院以“科研面面观——你所不知道的科学家”专题报告会在S1报告厅举行。活动中,动科动医学院副院长晏向华教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同学们介绍了学院的科研团队和教师,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从“没有肉吃”,到“肉不够吃”,再到“肉不好吃”,晏向华以生活中餐桌上的变化,引发同学们思考“为谁而读书?如何读好书?我们能做些什么?”等三个问题,进而引出学院拥有的科研平台、杰出科研团队和课题组,讲述陈焕春院士课题组、何启盖教授团队围绕人兽共患病、狂犬病毒、猪病防控所取得的成就和背后的故事,勉励同学们全面认识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不负时代、不负青春,争做创新引领的动科动医人。

在植科院,由傅廷栋院士担任班主任的植物生产类1701班新生来到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油菜工程中心,现场教学感受科研魅力。在重点实验室一楼文化墙“激扬梦想,追求卓越”浮雕前,易斌老师介绍了实验室艰苦创业的历史,希望新生通过参观实验室,领悟文化精髓,塑造有追求、有作为的品格。

新生们仔细观察实验室 供图朱志杰

新生在仔细观察实验室 (供图:朱志杰)

参观中,不少同学们满怀好奇,趴在玻璃墙上向内张望。安静的大楼、在实验台前忙碌的研究人员,偶尔进出的师生都步履轻快,这给刚来到华农的司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能感受到科研的气场,令人眼界大开。”

华农人讲“耕读者”的故事

“华农人有着什么样的价值追求?”,9月1日,在食科院新生爱校荣校教育专场报告会上,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冯楠讲述了以“耕读起点”“西迁恩施”“六个一”“小白塔”“感动中国”“视为己出”为关键词的六个小故事,展示学校“为祖国而生、为人民而兴、为学子而荣”的价值选择。

冯楠用六个故事分享“耕读者的价值追求”

冯楠用六个故事分享“耕读者的价值选择”(供图:史科)

冯楠用“耕读起点”和“西迁恩施”两个故事图文并茂的讲述了学校的办学历程,回顾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爱国志士奋起图强,兴办湖北农务学堂,探求“教育救国”之道,开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在抗战烽火中,学校西迁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培养的学生成为国家恢复重建急需的宝贵人才。她以用“六个一”和“小白塔”的故事向大家介绍了我校师生在艰难的条件下,心怀梦想,筚路蓝缕,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接着,她讲述了我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本禹志愿服务队以及我们身边志愿者的故事,向新生传递着我校师生热衷志愿服务、热衷奉献的优良传统。最后,冯楠介绍了学校“视为己出”的爱生情怀,坚持构建以“共同空间”为代表的师生“面对面”思想交流平台,以“三田三早”为代表的师生“手把手”实践育人体系,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师生“肩并肩”文化育人氛围。

“选择,以挚爱为基”,冯楠说,“为祖国而生、为人民而兴、为学子而荣、为人类而进步是耕读者的价值选择,也应成为一届届新华农人的精神坐标”。

审核人:兰涵旗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