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最美校友】刘华贵:可以慢,但必须稳

核心提示: 求得稳,敢于变,十余年养猪,二十年养鸡,每一步他都走得踏实。刘华贵说,养鸡和育人差不多,可以慢,但是必须稳。

刘华贵3

“受从小生长环境的影响,我并不是特别会聊天。”每当介绍自己时,我校82级校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油鸡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刘华贵总会用“偏内向”来形容自己。但是,谈起自己研究开发了近二十年的北京油鸡时,他便有说不完的故事,“北京油鸡是传说中最通人性的神鸡。”

求得稳,坚忍性格自幼养成

刘华贵出生在当时经济条件落后的恩施建始县,加上家里人丁兴旺,有八个兄弟姐妹的他,家境并不好。但是好在父母善于经营,把生活中各种琐事安排得当,也支持子女去读书,“父母很勤劳,小时候一家人虽然比较艰苦但不至于饿肚子。”    

由于受家庭条件所限,从五岁开始,刘华贵就跟着哥哥做农活,天刚亮就去放牛羊,回来后匆忙吃过早饭便赶去上课,下午三四点放学后继续去放牛羊,天黑后才能再回家;稍微大一点了,哥哥们开始做一些重活,就成了刘华贵带着妹妹去放羊;再长大一些,重活就落在他的肩上,背煤、挑水、干农活,这样的生活节奏一直持续到他上高中前。

“当时我们两个小孩去抬水,哥哥大一些,便把担子往哥哥那儿挪一点;等我大了带着妹妹去抬水,会主动把担子朝我这儿放。”刘华贵坦言道,没有人会喜欢长期做艰苦的农活,都是“没办法的办法”。但他也回忆起童年点滴的温馨瞬间,也觉得那些日子虽然艰苦,可也是一种享受。

安下心,初入大学定人生路

“要改变这种情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书是他的心头所好,家里有一些传下来的旧小说和语文书,刘华贵一本本翻了个遍。由于勤奋好学,初中毕业时他成为全乡唯一一个考入建始一中的人。

当时恩施那边能考上大学的人很少。高二时,刘华贵已经冲进重点班,但他当年高考时只比一本高出了一分,得益于少数民族加分政策,被华农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录取,“当时同学们坐火车回家,别人问起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学畜牧专业的,觉得挺土的。”刘华贵坦言,畜牧专业在那个年代并不吃香,但他并不在意,在贫困的家庭条件中能考上大学已实属难得,既来之则安之。“那年全县考上一本的总共就三个人,都上了华农。”

到了大学,刘华贵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学校每个月都有14元到16.5元的生活补助,食堂吃饭基本够了,不必再跟家里要饭钱。

刚入校时他的成绩不太好,但刘华贵在心里埋下了一个念头——要考研究生。因为按照当时政策,刘华贵读完本科是要回家乡工作的,但是他想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于是便专注于学习。

他从来没有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往大的层面看这是生物科学,另一方面,家禽与人们生活也息息相关。”学习动物所需的营养成分时,我常常想,动物的这些营养需要,缺了什么会得某种病,和人体是多么相似,只是营养需要的量不一样,但基本的道理是相通的,学完后我对人类营养学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而考研时他选择养猪学,他半是玩笑地解释,“小时候穷惯了,以为学养猪就能多吃猪肉。”

但他认真起来绝不含糊,大学毕业实习时他有幸获得已故的养猪学院士熊远著作为导师,毕业论文“湖北白猪遗传参数估测”还获得了当年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提起考研,刘华贵坦言,自己是有私心的,“我想考中国农大,但是当时只能报一所学校,怕考不上,我不想回去。”他选择了同样优秀但难度较低的山西农大,他的思虑不无道理,当年一个班级32个人,应届考研成功的只有三个。

稳得住,十载养猪磨练意志

1989年, 刘华贵从山西农业大学畜牧系动物生产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工作。当时他参加了国家“七·五”“八·五”重点攻关课题“中国瘦肉型猪母本新品系(DVI号系)的选育及配套研究”, 在项目中重点负责猪的选育及推广工作,第二年便来到北京大兴县北臧村乡北高猪场蹲点。

他周一去周五才能回。从市区乘公交车到郊区县城,那时村里没有公交车,他只能从县里骑自行车到村子里;村里没有食堂,他常常在县城里买好一个星期用量的菜,然后带到猪场自己做饭。面对天热时菜容易变质的难题,他也摸索出了自己的经验——提前将肉切好炒熟再放起来,这样保质期会延长。

“一头猪不管怀不怀孕都吃那么多,一次配种没有配上,21天周期过去了,饲料就白吃了。”当时养殖场没有技术人员,猪发病多,配种受胎率比较低,生长速度还慢……各方面技术都缺少,刘华贵全面负责猪场的饲养管理技术,不是单独提高某一种技术,而是要进行全方面的改进。

因为工作努力, 猪场在四年内成了该县其他猪场参观的典型。与此同时,他所在课题组培育的母本新品系DVI号系窝产瘦肉量达470公斤, 居世界领先水平,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的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控制技术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不仅是对我的磨练,也让我累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

下乡蹲点归来后,刘华贵申报的关于“莱克多巴胺的合成与应用”课题申请上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给我批了23万科研经费,作为年轻人,这对我的鼓励很大。” 不过难题又来了,他不是化学专业科班出身,这项课题涉及到了他没接触过的化学合成领域。他没有退却 , 而是边学边实践, 跑图书馆、找资料、到中科院化学所请教, 不分昼夜地反复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 他主持的课题在国内率先合成了新型高效饲料添加剂莱可多巴胺, 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试验。

莱克多巴胺是瘦肉精的一种,在美国通过了FDA认证。但合成的途径有很多种,真正管用的合成方法是保密的。为了合成莱可多巴胺,刘华贵跑遍了多个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去中科院化学所和中国农大请教专家。有些化学反应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发生,普通玻璃器皿没有压力,由于研究经费有限,他还找中国农大借用了不锈钢制成的反应釜。

设备借来以后,刘华贵依然不能合成出来,因为有些化学反应加催化剂钯碳的同时还需要搅拌,但是反应釜没有搅拌功能,钯碳沉底后,不能与试剂充分接触。

于是他又想出了办法——找个人作坊订做了壁很厚的烧瓶,“我觉得它耐压,应该觉得不会爆炸。刘华贵将烧瓶放在实验台底下,用木板挡起来,以防万一,“没想到真的爆炸了,但是我在烧瓶里残留的液体中,还真的发现了目标产物。”知道能合成后他很高兴,于是又定制了更厚的烧瓶,并优化合成的条件。光是合成便用了三年时间,而完成项目则花费了五年。

合成的莱克多巴胺加到猪的饲料中,猪的瘦肉率得到提到,生长速度也更快了。课题临近结束时,他和农业部药监处负责人谈起此事时,对方直言在中国“瘦肉精”是不可能获批用于养猪生产的。“结果比较可惜,因为前面付出那么多,完成课题花了五年时间。因为大量查阅字母极小的外国文献,刘华贵还落下了近视,“但国家政策更重要,这个过程也是对自己一种很好的锻炼,学会了如何去克服困难,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化学知识。”

敢于变,临危受命保种油鸡

近十年的时间里,刘华贵一直在北京从事养猪业,和同行们已经很熟,业内也积累了一定的名气,本应当继续做精做深的他,却被单位的所长叫去谈了话。

原来,在当时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所里的特色鸡种北京油鸡陷入了保种困难、推广更是难上加难的险境,领导想让他转而承担北京油鸡的保种、选育和开发工作,刘华贵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十年的养猪经验可不是说放就放的,于他而言,人过三十想“换行”风险着实不小。

所长和他进行了多次谈话,研究猪毕竟是别人的品种,而北京油鸡可是所里多年前从郊区收集鸡种过来进行保种的,仅存300余只,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刘华贵最终被说服了,“面临新的挑战时,要么退让,要么勇于面对挑战,创造新的机遇。”而他选择了后者。

1999年9月,刘华贵开始担任北京油鸡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养鸡与养猪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但毕竟是不同品种,有差别。”他先用一两年的时间将二者融会贯通。刘华贵发现,北京油鸡虽然贵为“中华宫廷黄鸡”,但有着生产周期长、产蛋量低、饲养成本高,农户不愿养的缺点;加上国外高产鸡种的冲击,北京油鸡的数量急剧下降,他首要解决的便是扩大保种群问题,仅存的油鸡一致性差,毛色花。标准的油鸡应具备“三黄”(毛黄、喙黄、脚黄)、“三毛”(毛冠、毛髯、毛脚)和“五趾”的外貌特征。但在当时,有胡须的油鸡比例只有10%不到,五趾的比例不到30%。“当时市场主要卖活鸡,油鸡只有品种纯正了,消费者觉得好看才会买,养殖户才愿意养。”他开始进行选育,一代一代淘汰不纯的个体。

那年冬天下大雪,刘华贵刚参加完义务献血,下午便又在鸡舍楼顶扫除积雪,当时北京油鸡研究开发中心是新成立部门,人手少,根本顾不上休息。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油鸡数量增加了近十倍,三毛和五趾特征达到九成以上。数量多了接下来就是要把油鸡“推”出去,油鸡刚进入普通农户养殖场时,成活率并不高,刘华贵挨家挨户去指导和培训农民,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一个双休日;2000年,他代表畜牧所与大兴区长子营镇牛坊村合作,创立了北京德盛园珍禽养殖有限公司,实施“公司+农户”的模式,专门从事油鸡的养殖和开发,油鸡年出栏量达到10万只。

“油鸡鸡蛋个儿不大,颜色也没有普通鸡蛋一致性好,市场认可度也不高,油鸡鸡蛋的价格当时还买不过普通鸡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刘华贵亲自骑着三轮车拉着油鸡到农贸市场进行推广介绍,带领员工到超市与酒店展卖活鸡,“还是靠产品说话。”随着市场打开,油鸡被更多人知晓与喜爱,还被人民大会堂采用,成为“中南海特供”。

市场被打开以后,他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品种质量上。他带领团队选育北京油鸡专门化品系4个,培育肉蛋兼用型配套系1个,商品鸡羽速自别雌雄准确性达到99%以上,且保留了油鸡特有的外貌特征和优异的肉蛋品质,凤头、胡须、毛腿的比例达到99%以上。近些年,他又带领团队将动物分子育种技术应用到北京油鸡选育上,建立鱼腥味敏感基因、五趾基因、快慢羽基因的分子检测方法,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建立了无鱼腥味敏感基因种群,五趾性状的比例有望很快达到98%以上,使之成为油鸡屠宰以后一个独特的外观标识。种鸡场执行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对禽白血病、鸡白痢进行严格的检测净化,阳性率已经符合国家种鸡健康标准,种鸡质量大大提高,品质好,成活率很高,成为企业开发生产高档禽类产品的首选鸡种,并获第十二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创新产品金奖。

目前,除了北京郊区以外,油鸡还被推广到河北、内蒙、新疆、河南、浙江、广东、贵州、西藏等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形成了北京油鸡特色养殖产业。积极开展北京油鸡品种及配套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示范,建立养殖示范基地10个。研究建立了林下“别墅”养鸡、自动化散养新模式,制订《北京油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北京油鸡也积极投入到产业扶贫工作中,北京日报2017年6月16日曾以《北京油鸡帮386个贫困户脱贫,察右前旗脱贫攻坚彰显北京科技力量》进行了整版报道。

“我以后就围绕北京油鸡做研究了。”刘华贵笑着说,品种在发展,社会在发展,光是北京油鸡一个品种便有无穷无尽的东西等着他去研究。

“做一行爱一行,不管做什么,你要有做到行业最好的初心。”即使在今日,畜牧业依然不是热门行业,但刘华贵觉得,不论做什么,不要偷懒,去钻研,去越做越好,“就像今天加班,没人给你发奖金,即使目前没收获,但时间长了总有回报。”

10年育种猪,18年救油鸡,刘华贵把自己28年青春都扑在了畜禽养殖事业上。在众多油鸡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眼里,刘华贵是北京油鸡产业当之无愧的“旗帜”和“带头大哥”。每年年底,他都会召集全国从事油鸡养殖的人员到北京进行技术培训和交流。科技日报2015年8月25日就以《刘华贵:油鸡产业的“领航者”》进行了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也多次宣传报道。个人先后荣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北京市农村发展“十佳”先进工作者、中国畜牧行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可是在谈话中他却一直很谦虚平和,谈到这些年的成绩,他表示自己是临危受命,只想尽力把油鸡产业做好。

后记:求得稳,受童年家境影响,刘华贵性格稳重,当年在考研时为了保证可以顺利录取,放弃了冲击中国农业大学;

但他敢于变,也曾跳脱舒适区,放弃自己累积十年的养猪行业基础,转而潜心于北京油鸡的保种、育种与推广;

最重要的是他也稳得住,十余年养猪,二十年养鸡,每一步他都走得踏实,“养鸡和育人的思路差不多,重在突出其经典与特色,养得太快肉质就不好吃了。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