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校16个学院(部)28位青年教师历经近一年的时间打磨,终于在同台竞技中一展风采。决赛中,选手们20分钟的课堂展示精彩纷呈、亮点颇多,本人也现场聆听了10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有文管、数理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观后颇受感动。我感动于选手们的“台前幕后”的那股认真劲和持续的投入;感动于整个跨度近一年时间内,从学校、各个学院上下那份的高度重视与精心组织;感动于老师们对“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那份反复不断“琢磨”。
从今年3月份开始的学院初赛到下半年学校的决赛中的随堂听课和最后的集中展示环节,我作为一名学院层面具体参与组织的工作人员,通过近距离与老师们一起走进课堂、讨论教学设计、反复修改教案到每个环节如何把握,进一步理解到了一堂课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育人本质。从20分钟到45分钟,从一个章节到一整节课,变化的只是时间的长短和内容的多少,不变的是对课堂教学整体设计的深度思考、课堂节奏的有效把控、课堂氛围的适时营造、师生互动的有效组织、肢体语言灵活展现等等。
好课堂需要周密的设计。一个20分钟的章节从哪里下手、一节45分钟课堂要讲多少内容,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有人说过,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还是“编剧”,集编、导、演于一身,听来很有道理。首先,课前要做好导演的策划工作(教学设计)、写好编剧的脚本(讲稿),课中要当好演员的角色(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气氛的调动),课后还要及时教学反思等等。同时,一堂好课老师不仅要考虑自己要教什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要学到什么,备课不光备讲义,更要精心“备学生”,备课前期要充分做好授课对象的学情分析。特别是公共基础课,要做到与所授课对象的专业融合。在我所听的几节课中,老师们都做到了恰到好处的精心设计,在案例教学的同时,还将板书与PPT现代化多媒体应用的充分结合,拿捏到位。
好课堂需要一份真情。这份真情来自于对教学的热爱、对教学的钻研投入以及对学生的爱。28位教师授课风格亦或不一,有的激情满怀、慷慨激扬、信心满满,有的娓娓道来、抑扬顿挫、春风化雨。但无论何种风格,只要立足于三尺讲台上,背后都需要辛勤的付出。“罗马非一日建成”,好课堂都是老师们反复“琢磨”“打磨”的结果。这些课堂展示有的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有的展示人文与自然的融合渗透,有的将科学发现的背后故事、自然辩证的思维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将定理公式与生活案例应用实践的有机结合等等,让学生有一种思想上的教育升华、学以致用的“获得感”。
好课堂需要一份“留白”。教师不光要清楚、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启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那些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把教学从“单声道”变为“双声道”,要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当前,我们正处于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切实地落地生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欣喜地发现,有不少参赛老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微助教”“雨课堂”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课堂互动、师生交流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有的课堂利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试点SPOC课堂教学、进行课堂翻转等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参加决赛的28位青年教师都是来自各个学院的优秀代表,他们用随堂教学的不俗表现与集中展示的精彩亮相,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教学盛宴。两年一次的“青教赛”让我们欣喜地感受到很多变化:参赛选手规模历史之最,课堂质量很高,老师们授课方式与时俱进,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各学院在创建一流本科教育上在积极付出具体行动。在“四个‘回归’”的具体要求下,打造上述“好课堂”越来越成为每位教师、每位育人主体的价值追求(比赛现场各学院很多老师自发前来观摩学习就是一种具体体现),更是学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必然要求。创建一流本科教育,需要建设更多的一流课程,更需要打造更多一流“有趣”“有料”“有味”的课堂。最近读到中国人民大学周光礼教授的一篇文章,感觉很形象、到位,文中写到“如果我们把大学视为‘超市’,学生视为‘顾客’,那么,专业只是商品分类的柜台,课程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学教师最无可替代之处在于: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再把这些课程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一流大学的教师需要开发一流水准的课程”,而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就是课堂教学。让我们期待在创建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给我们的“顾客”能提供更多更好的高品质“商品”。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让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实起来”“厚起来”“鲜活起来”。
(本文作者系南湖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理学院 吴承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