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农民日报】乡村振兴战略激活“三农”发展新动能

核心提示: 农业大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应有更大作为。一是着力打造高水平智库平台,整合学科资源和人才力量,开展理论研究、咨政服务、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二是着力培育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农人”,为乡村振兴输送大批急需人才。三是着力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乡村产业体系,做大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四是着力复兴中国特色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理实结合研究,城乡融合建设,促进城乡文明相融、文化大同。

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程华东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纲领、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了党对人民期待更高水平的回应,对“三农”发展更高水平的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新动能。

“画龙”须“点睛”。擘画中国“三农”发展蓝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须有“点睛之笔”。笔者认为,破解“三农”瓶颈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点睛之笔”;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三农”队伍是“点睛之笔”;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产业兴旺是“点睛之笔”。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的“三农”工作的一次理念创新和战略跃升,也是一次全面的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是回应社会当前主要矛盾转化、破解“三农”瓶颈问题的治本之策。

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旨在注重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旨在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建成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小康,保证共同富裕路上不落一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旨在注重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水源洁净、空间安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生的宜居宜业综合体。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体现由“管”到“治”的乡村治理新思维,体现良治善治。相同提法的“乡风文明”,赋予了更加丰富的新内涵和更高水平的新要求。

“三农”发展,关键在人。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既要做减法,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把农村人口减下来;又要做加法,做强“三农”工作队伍,做大“新农人”群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吸引社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让更多的青年人主动涌入乡村振兴的热潮,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引入清泉活水。

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意义重大。“懂农业”是能的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创业者大量涌现。新“三农”队伍应具有现代农业素养,准确把握农情新变化,因时而变、因时而新,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爱农村、爱农民”是德的要求。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城乡差距仍然较大的现实仍然存在,新“三农”队伍应具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和真挚的热爱之情,把农村当家乡、把农民当亲人,凸显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满腔热情促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五位一体”统一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出美丽乡村的美好景象:“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兴旺产业;“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宜居生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乡风文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富裕生活,“自治法治德治相辉映”的有效治理。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重中之重,应以产业为主导,项目为载体,产业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为抓手,探索“围绕特色产业—组建专家团队—设立攻关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助推百姓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注重特色,体现绿色,注重品牌,追求品质,创建富有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

农业大学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特殊使命,应有更大作为。一是着力打造高水平智库平台,整合学科资源和人才力量,开展理论研究、咨政服务、顶层设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二是着力培育新时代“三农”工作队伍和“新农人”,为乡村振兴输送大批急需人才。三是着力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乡村产业体系,做大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四是着力复兴中国特色农耕文明和乡村文化,理实结合研究,城乡融合建设,促进城乡文明相融、文化大同。

责任编辑: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