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 徐春雅)5月4日下午,学校在行政楼114会议室举行人才培养专题座谈会,来自各学院的17名教师代表参加。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崇光出席会议并讲话,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交流处、国际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江珩主持。
座谈会上,与会教师代表围绕“双一流”建设,站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高度,就一流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并结合我校实际充分肯定成绩,直言培养短板,深入分析问题,畅谈改革感悟。
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情怀。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青平教授提出要培养一流人才,必须坚持忠诚教育事业、关爱同学这一核心,树立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情怀;改革教师培训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一线教师待遇;教育引导学生“三观”同时,锤炼学生的文化观、战略观和国际观,夯实基础链、上扬合作链、创新实践链、延伸指导链、涵养文化链。
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动物科学院、动物医学院副院长周锐教授认为我校同学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学校应学习国外知名高校经验,推行完全学分制,强化导学,帮助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生涯。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石磊教授建议打通全校选修课程,满足同学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理学院刘汉兰教授回顾了自己三十年来开展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心路历程,认为一流人才培养,要有一流数理化基础作为支撑,需要渗透人文情怀和科学思维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伟军教授指出,一流人才培养要有综合性评价机制,在评价同学们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同学们的求实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评价。公共管理学院汪文雄教授建议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暑期短学期专门用于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保障实践教学效果。
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徐晓云教授指出,应从入口端着手,在引进人才时综合考虑其教学的潜质和学科背景,要做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帮助青年教师扬长避短,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做到人尽其才。文法学院余霞副教授希望加强教师培训,满足教师自身提升需求。园艺林学学院徐强教授建议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进行教学型和科研型岗位的相对分工。经济管理学院郑炎成教授认为应提高一线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加强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的培植。信息学院马彬广教授谈到,要充分调动老师积极性,挖掘每门课的育人资源,讲课时尽量融入学科史和科学史,用优秀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研兴趣。
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殷平教授建议,在研究生培养中,应抓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带动研究生自身发展。工学院副院长张国忠教授谈到,要加大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让研究生更多接触科技前沿知识,培养创新思想、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避免研究生出现本科化培养。水产学院吴志新教授认为,研究生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 要不断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生源数量和质量。
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协同创新的国际化育人体系。园艺林学学院张斌教授建议,在鼓励同学们“走出去”的同时,也应积极的“引进来”,和世界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设全英文课程,使更多的同学接触到国际领域的前沿水平和全英文学习环境,培养同学们的英语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外国语学院院长姚孝军教授提出,应着力提升同学们的英语口语交流水平,进一步完善在校生“走出去”的机制,加大国际交流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同学们跨出国门。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朱龙付教授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在校留学生培养的体系和模式,确保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江珩针对代表们所提出的大类招生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跨校联合培养机制等方面的疑问进行解答。他指出,一流人才培养,要加强同学们的通识和基础教育,帮助同学们搭建合理的基础知识结构,培养同学们创新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
李崇光做总结发言。他谈到,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评价高校工作首先看立德树人,评价高校老师首要看师德师风。他指出,学校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改革要综合考虑同学们的多元化发展,要全面推进大类招生培养,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对同学们进行分层分类培养。他说:“建设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顶层设计,大家携手奋进,促进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的再提升。”
审核人:肖湘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