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陈学庚院士来校谈农业机械装备研究进展

核心提示: 6月19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陈学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洪文做客我校工学院锐工大讲堂,与师生共同探讨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相关课题研究进展。

南湖网讯(通讯员 彭靖靖 李巍峰)6月19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陈学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教授李洪文做客工学院锐工大讲堂校庆系列学术活动。陈学庚和李洪文分别以“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我国农机装备研究制造与应用水平”和“‘简单’的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装备”为题作了学术报告。

陈学庚从国外农机装备制造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出发,介绍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先进农机装备向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对于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陈学庚提到,自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在蓬勃发展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中,我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仍存在核心技术缺乏、产品结构不合理、制造技术能力低、农机农业融合与全程机械化配套性差等问题。

随后,陈学庚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新疆兵团农业装备制造业的成功案例,强调了“农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在供给侧的创新中,在攻克农业机械薄弱环节中,在做好为区域经济建设的服务中。”最后,他介绍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攻关目标,从“扎实推进农机科技创新、着力提升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国际影响力、扶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土地整理是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加强农业机械化瓶颈的攻坚克难、加强我国农业装备公共检测平台建设以及农田残膜回收装备研究”七个方面为在座的科研人员指明了研究方向。

李洪文从保护性耕作的定义讲解,介绍了在不耕地、有秸秆覆盖的地面直接播种,平衡机器、土壤和作物的农业生产方式。他以黄土高原一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课题研究出发,介绍了免耕播种机的技术原理,证明了免耕机械在国内实施的可行性。他提到,国内外免耕技术发展差距较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技术嫁接后证明其实用性也是一种创新。对于两熟区农作物免耕种植,李洪文团队同样针对不同作物物料特性,在带状浅旋防堵、条带粉碎防堵和斜置驱动圆盘切草防堵等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创新,同样证明了两熟区免耕技术推行的可行性。李洪文强调,国内保护性耕作的出路在于针对不同地区促进免耕、少耕和翻耕的平衡,这对解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秸秆焚烧以及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等问题有重大意义。

报告结束后,两位学者与在场师生进行交流。陈学庚就如何将科技创新应用到我们实际研究中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出新工科背景下新一代农机装备研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李洪文与在场师生讨论了水田作物还田免耕技术的可行性,并对秸秆炭化还田和直接还田两种工艺进行对比,指出在平衡成本和技术发展的情况下需针对不同地域特点选择秸秆还田方式。

【人物链接】

陈学庚,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新疆农垦科学院农机研究所所长,现任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

李洪文,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农业部保护性耕作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审核人:宗望远

责任编辑:孙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