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让最后一课成为最好一课

核心提示: 仲夏毕业季,骊歌绕狮山,大学的最后一课亦是育人最好的一课。以文化人,情境育人,以德树人是华中农大今年所探索出的答案。而如何“热铁淬取以至其致硬”,我们仍在“万里长征”的路上继续前行摸索。

仲夏毕业季,骊歌绕狮山。

怎样进一步把毕业季变成感动季、创新季?怎么进一步把毕业最后一课变成大学育人最好一课?今年的华中农大作出了探索,给出了答案。

最后一课,需要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文”是文脉、史脉、学脉,可抽象为大学精神。

一千所大学,一千种大学精神,他们各有千秋却始终追求人的成长与发展,最终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在大学最后一课,应当重申重塑大学精神,或许这种精神只是学生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小段切片,但无疑会为他们打上一生的烙印,甚至成为其为人为学的全部遵循。

时逢双甲子毕业季,“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精神多次出现在不同场合,反复咏唱着这所学校的耕读坚守。记住我们的大学精神,是毕业季最后的必修课。历经120年的醇化实践,这几字箴言成了华农人的血脉基因,是华农人专属的人生情怀和价值追求,最好地勾画了这所学校务实求实的作风和守正守拙的历史逻辑。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当思考如何进一步让大学的精神和历史的余温变得更加炽热。

最后一课,需要情境育人。

一定的情感释放或升华、起伏或高潮,需要以情境为烘托。

看过狮子山广场9800枚千纸鹤矩阵的同学一定会被这种强烈的场所精神震撼,大学的学习笔记被叠制成的千纸鹤,其中的用意旨在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向青春致敬,向学术致敬,向校园生活致敬,情境化育的现实效果得以彰显。

不唯如此,通过荧光跑、经典音乐会、当代艺术展、学位授予仪式、毕业鼓励等活动的尝试,让毕业生朋友们产生一种自然的共情与共鸣。其实,活动本身只是情感的载体,但其释放出来的精神气质却历久弥新。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当思考如何打造一系列的丰富情境,塑以情境为化育的价值取向,并不断检视化育效果。

最后一课,需要以德树人。

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中,校长邓秀新院士赠予学子“研究型生活”方案,寄语即将离开母校的毕业生对祖国和人类担当、对学术和真理坚守、对美好和幸福追求,在百廿学府毕业的最后一课,向毕业生教授从“小我”到“本我”“真我”“大我”的真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教育回归本分的内在要求。

毕业学子记住了“你怎样,华农就怎样;你怎样,祖国和民族就怎样;你怎样,世界和人类就怎样”的育人情怀。这种情怀是华中农大120年赓续传承的精神基因,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商业潮涌、思想多元、信息爆炸的当下,更需要“不惟上、不惟下、不惟书,只惟实”的“本我”“真我”和舍“小我”做“大我”的价值取向。

由是观之,上好最后一课绝非易事。欢腾与热烈之余,当静静思考如何让活动的形式体现内容本身?如何让表象不失其本质?如何进一步创新策划方案?如何改进教育和管理以革新育人制度?

正所谓“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怎样打造更好的育人之大课,我们仍在“万里长征”的路上。热度过后,需要冷思考。惟其如此,方能“热铁淬取以至其致硬”,方能继续让最后一课变成最好一课。

作者:川竹

责任编辑:付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