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党员好故事】朱龙付:迎难而上 勇于担当

核心提示: 致力于棉花黄萎病研究,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投身于援疆工作......我校朱龙付教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图片1

致力于棉花黄萎病研究,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投身于援疆工作......我校朱龙付教授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科学研究耕读不辍

黄萎病是棉花的“癌症”,我国棉花抗黄萎病品种和兼抗枯萎病品种的比例在1%左右,育种家对其束手无策。作为真菌病害,黄萎病菌变种多,致病机理复杂,是一块“硬骨头”,很多科研工作者都绕道而行,避而远之。

朱龙付本着一股韧劲,迎难而上,从零开始,从全国各地的棉田里收集棉花病株,分离黄萎病菌的生理小种,厘清黄萎病的特性。朱龙付从摸索棉花RNA抽提方法开始,帮助棉花组团队建了棉花分子生物学平台,鉴定出参与棉花抗病的重要基因与代谢途径,发现木质素代谢、棉酚代谢、油菜素内脂及茉莉酸信号途径与棉花抗黄萎病相关等重要内容;在机理研究上获得突出进展,为培育广适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

作为党员,朱龙付不仅在业务工作方面追求先进,而且始终坚持严守党章和党的纪律要求,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朱龙付把对党的忠诚落实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从不缺席政治理论学习活动,严格按照党员要求开展工作,积极为学院、学校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秉持忠诚教育理念,教书育人诠释担当

作为农学专业的毕业生,朱龙付勇挑重担,接受了“老虎课程”基础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生物化学代谢过程复杂、化学分子式繁多,学生因为畏难情绪对任课老师格外挑剔。在刚上课的第一年,他一节不差地旁听优秀教师丰胜求老师的讲课,仔细消化。精心备课、手写讲稿、优化PPT,把自己的科研及科学前沿融入教学当中,想尽办法激起学生的兴趣,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成了常态。

尽管朱龙付不是班主任、辅导员,但是总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心上。他不仅对自己的研究生的教育尽心尽力,经常和研究生谈科研、人生,对本科生也倾注了很多的精力。朱龙付说:“现在的学生对学校变得冷淡了,是我们的关心少了,让学生对于母校的感情淡了。做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如果学生都不满意,那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所以他课间十分钟总是在教室里转,除了专业知识的解答,还与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学生的发展指点迷津。每逢过年过节,朱龙付总会收到许多祝福感谢的短信,这让其他老师对他满是羡慕。有一年,一个毕业许久的学生从国外寄来贺卡,感谢朱龙付当年的指点。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载援疆奉献自我

2014年,朱龙付以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第八批援疆干部的身份前往石河子大学,同时兼任石大农学院副院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疆工作。

朱龙付承担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国内外交流、实验室建设和对口支援等多项工作。他充分利用多方资源,邀请到多名国内生物学与农业领域院士及国外学者等赴石河子大学作学术报告。仅在2015年,石河子大学就举办了27场专家交流报告会。在朱龙付的牵头和推动下,“2015年全国棉花青年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病毒与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等相继在石河子大学举办。

他与其他援疆干部一起推动创办了“石河子大学青年学术论坛”,为青年教师提供在校交流和跨学科合作的机会。论坛成立后,学校多院系的青年教师积极响应并踊跃参与,在论坛上分享各自专业的科研进展,并提出问题与需求,以期构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至今,石河子大学青年学术论坛已举行近三十期,从农学到食品、从土壤营养到农业信息化、从动物到人类医学,石大师生从这种跨学科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中受益匪浅。

此外,朱龙付还担起了年轻老师的导师:他的办公室变成了大家的咨询室,是全院最热闹的地方。无论是申报自然基金的小诀窍还是课堂教学的大技巧,他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老师。三年来朱龙付实现了石河子大学老师到我校访问与交流115人次,推动了我校与石河子大学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朱龙付还参与设立了“石河子大学援疆干部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结亲戚”,进行对口帮扶。

朱龙付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工作期间,总是和农学院的老师们一起加班加点,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要锁门为止。农学院的青年教师王龙说:“我不知道这种陪伴是不是最长情的告白,但至少感觉在这条路上一点也不孤单了。”

通讯员 涂礼莉 审核人 朱正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