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学术交流 > 正文

桂建芳院士做客我校水产讲坛

核心提示: 6月27日上午,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研究员受邀做客我校水产讲坛,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异育银鲫系列品种的故事”的学术报告。据悉,此次讲座是水产学院12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南湖网讯(通讯员 杨贺舒)6月27日上午,鱼类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研究员受邀做客我校水产讲坛,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异育银鲫系列品种的故事”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上,桂建芳院士介绍了银鲫研究与培育的过程以及取得的进展。1970年至90年代初,水生研究所以银鲫单性雌核异精效应为理论基础,共培育出了三种异育银鲫新品种。并于1985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5年起,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重大项目支持下,桂建芳及其团队通过分子标记分析法和克隆系之间交配的方式揭示了银鲫的遗传特征及其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与此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的研究了银鲫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中科院水生所利用银鲫多重生殖的方式,通过不同克隆系之间正反交,创制出具有单性雌核生殖能力的新克隆系,于2008年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2011年第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桂建芳院士指出,在研究银鲫生殖方式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团头鲂精子受精能够激活银鲫,在经过冷休克处理后,团头鲂的染色体片段整合进入银鲫基因组,这一发现开启了“中科5号”的培育。利用银鲫的异精雌核生殖,冷休克处理后整入团头鲂基因的个体,将这些个体作为育种核心群体,经过了连续10代的雌核生殖选育,培育出了新品种“中科5号”。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中科5号”与“中科3号”相比,具有生长快、抗病力强、肌间骨数量较少的优点。2018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获得了全国水产新品种证书。自1970年起的40余年时间内,中科院水生所通过对多倍体银鲫的研究,共培育出了5个品种。造就了三代学者,两位全国劳模。三次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四次荣获省部级一等奖。报告结束后,桂建芳院士耐心解答了在场师生的疑惑。

审核人:梁旭方

【简介】桂建芳,中国鱼类遗传育种学家,19566月生,湖北黄梅人,毕业于武汉大学,1982年和1985年获该校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他曾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两届所长和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届主任,现为该所研究员,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桂建芳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生物学基础和相关生物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多倍体银鲫的遗传基础和生殖机制,首次揭示银鲫独特的单性和有性双重生殖方式;原创银鲫育种技术路线,培育出有重大应用价值的银鲫养殖新品种;开拓出一条X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作为主持人培育出水产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科5号”,作为主要合作者培育水产新品种黄颡鱼“全雄1号”和长丰鲫。

桂建芳已在Nature, PNAS, Mol. Biol. Evol.,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420多篇,其中SCI刊源论文230多篇,出版专著和研究生教材7部;论著被用10000多次。已培养毕业博士和硕士以及出站博后共100多位,毕业的博士中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名,优秀奖2名。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1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一等奖(2014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2003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1年)等在内的10余奖项,授权专利10项。个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近20项。

责任编辑:魏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