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通讯员 肖云龙 牛晓虎)不忘西迁初心,牢记吾辈使命。7月17日,我校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来到恩施抗战历史陈列馆,陈列馆志愿讲解员周学聪接待了团队一行,为同学们生动讲述了这段历史。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学习了恩施的抗战历史,收集了宝贵的图片资料。
国难当头,在战火中耕读
在湖北省高等农务学堂的开学典礼上,张之洞提倡“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强调农业教育须教学、试验与推广相结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于次年西迁鄂西山区的恩施境内,在此艰苦办学,逐步孕育和发展着“耕读”精神。
“学校的房顶是用晒干的树皮铺建而成,墙壁是用竹子作骨架,黄泥和石灰加固,起到防风的作用,桌椅五花八门,没有一张正规的桌子。”周学聪向同学们介绍道:“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都能看到轰炸机盘旋的场景,上学走的也都是黄泥路,下雨天特别滑,有时甚至能听到恩施城区的轰炸声,办学条件极其恶劣。”
纪念馆走廊的两侧记录着珍贵的历史瞬间。那些战争的残骸遗物见证了那个年代的人们艰苦斗争、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更讲述着华农人西迁办学、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
西迁恩施,在困苦中重生
在那个年代里,求学的艰辛可想而知。周学聪讲道:“晚上用桐油灯照明,用木子树加工做蜡烛,用火把指路。因为路滑,又没有条件,所以就用牛皮做了牛皮钉子鞋,到了夏天,大家干脆光着脚,下雨天有的学生甚至用芭蕉叶做伞挡雨,早上吃玉米糊,中午晚上只能吃合渣。”
面对经费不足的困境,师生们虽然住土房、穿土布、点菜灯、吃粗粮,但是大家共体时艰、情绪饱满、坚持学习、顽强工作,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不断发展、不断前行,努力开拓有利农业发展大计的光明前景。
百廿农大,在新时代前行
“你们这一代,要记得这段历史,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核心科技、前沿技术搞起来,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强盛。”这是周学聪的谆谆教导。
从西迁时的艰难岁月,再到解放后的勠力同心,“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中承载着浓浓的耕读传统和家国情怀。寻找历史、感悟历史、学习历史,不让历史蒙尘,不让荣光暗淡,是新时代的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审核人:瞿明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