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我校承担的3项农业行业专项通过验收

核心提示: 9月3至5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我校2013年立项主持的3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进行了会议验收。

南湖网讯(通讯员 江晶)9月3至5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组织有关专家对我校2013年立项主持的3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项目进行了会议验收。会议开幕式由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许宁主持。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段武德研究员介绍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的基本情况,并针对验收提出了具体要求。随后,业务验收组组长和财务验收组组长分别主持业务和财务验收。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张晓莉,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姚江林,科发院常务副院长关桓达和计财处副处长陈前江,各项目负责人及各项目协作单位的专家和财务人员共计100多人参加了项目验收会。

由吉林大学刘静波教授、东北农业大学迟玉杰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方亚鹏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业务验收组对马美湖教授主持的“禽蛋高效清洁、分级及加工贮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业务考核验收;由扬州大学焦新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刘金华教授和东北农业大学李一经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业务验收组对陈焕春院士主持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业务考核验收;由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刘勇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张修国教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刘红彦研究员等专家组成的业务验收组对李国庆教授主持的“保护地果蔬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业务考核验收。由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田俊平高级会计师等专家组成的财务验收组分别对3个项目财务进行考核验收。

项目首席专家马美湖教授、陈焕春院士和李国庆教授分别针对各自主持的项目计划任务和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各项目协作单位代表汇报了各协作单位研究任务具体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点。验收专家审核了相关材料并进行了质询,项目组成员分别解答了验收专家有关业务和财务方面的问题。业务验收组专家认为,项目已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和研究任务;财务验收组专家认为,项目承担单位能够执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 财务管理等内控制度比较完善,项目单位实行专账管理,会计核算及档案管理比较规范,项目经费管理和使用基本符合《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等规定。与会业务专家和财务专家一致同意3个项目通过验收。

“禽蛋高效清洁、分级及加工贮运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总经费1678万元。

该项目从我国两大禽蛋主产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禽蛋主要危害微生物调查研究入手,开展了禽蛋清洁除菌、涂膜保鲜、内外品质无损检测、加工利用及轻简化装备的研究。探明了我国禽蛋主产区主要危害微生物种类及主要污染途径;创新了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快速检测方法;创建了禽蛋高效清洗除菌、保鲜技术;建立了禽蛋重量分级、血斑蛋无损鉴别方法;形成了鸡蛋及其产品的鉴伪技术;创建了禽蛋中功能成分绿色高效联合提取与利用技术;开发出了功能性专用蛋液与配方蛋粉产业化关键技术及系列方便休闲新产品。建立了我国北方鸡蛋主产区肠炎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分析的数据库1套;制订国家标准3项及技术规程与手册12项;申请专利30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研制出轻简化生产线4条,设备单机9种;开发出新技术10种、新产品15种;完成成果鉴定或评价10项;发表论文60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培养研究生86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及技术骨干979人,现场培训农民685人次,服务行业从业人员1.2万人次。建立了中试生产线(车间)5条,建立鸡蛋产地初加工生产示范线、鸡蛋清洗生产示范基地、鸡蛋裂痕检测分级生产示范线等8条;项目技术成果与产品在行业30多家企业应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形成的禽蛋清洁分级成套技术提高了产品的价值,保障了禽蛋消费的安全;利用禽蛋副产物开发的新产品具有显著的环保价值;研制的各类机械和设备显著的提高了生产效率。所形成的各种技术、方法、设备、产品等的应用与推广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总经费1532万元。

该项目针对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两种细菌性传染病,从流行动态与疾病分布、诊断方法与试剂盒研制、分型技术与分型试剂盒研究、新型疫苗研制与产业化、致病与免疫机理研究、防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等六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弄清了这两种疾病在我国的流行分布规律及优势血清型、单独感染与混合感染情况,创制了一系列新型疫苗与诊断试剂,对两种疾病的防控技术进行了集成,形成了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并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应用。项目攻克了病原分离鉴定的难题,在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新型灭活疫苗、联苗、基因缺失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形成了标志性成果。在集成诊断试剂、新型疫苗和防控技术于一体的疾病综合防控方案方面取得了突破。研制了16种不同用途的检测、分型和诊断方法与试剂盒及8种新型疫苗,申报新兽药注册证书5项,其中获得新兽药注册证书2项;申请发明专利43项,其中获得授权12项;申报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6项,其中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4项;制定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13套;发表论文6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4篇;培养研究生63名,在全国各地举办了63场次的技术培训和讲座,培训27,389人次。项目形成的病原分离鉴定、分型与诊断、疫苗免疫与效果评价及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等研究成果,在全国26个省市不同养殖规模的3068家猪场进行了推广应用。项目执行期内累计推广诊断试剂盒61704头份、疫苗8826万头份;在发病猪场应用综合防控措施后发病率下降8%–10%,每头母猪多提供2至3头出栏猪,新增产值176.52亿元,新增利税17.65亿元,对这两种传染病的防控取得了成效,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具有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前景。

保护地果蔬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总经费1647万元。

该项目针对我国保护地果蔬栽培中的重要病害-灰霉病发生和防控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灰霉病流行规律、病菌种类鉴定、分子致病机制、寄主抗(耐)病性评价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研发和优化了生态防控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了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项目实施5年来,探明了草莓和番茄灰霉病流行的关键因子;摸清了主要果蔬作物灰霉病病菌种类,并建立了鉴定相关种类的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了14个与灰葡萄孢致病相关新基因;筛选鉴定了2099份果蔬种质资源,获得了121份抗(耐)性材料,创建了基于花瓣脱落指标评估草莓抗(耐)病性的方法,选育了2个抗(耐)病草莓新品种;建立基于调控基因定向选育武夷菌素高产菌株的技术,得到武夷菌素高产菌株W-273;筛选获得24株高效生防菌菌株,并从阳陵链霉菌3-10中分离和鉴定出广谱性抗真菌物质Reveromycins A和B;研制了17种微生物菌剂;明确了我国果蔬主产区灰霉病菌对13种杀菌剂的抗性水平,筛选得到5种低风险杀菌剂;开发了一种防治灰霉病的轻简化施药技术;集成了11套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技术规程(地方标准)9项,其中已发布7项;申请专利40项,其中授权专利2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项;登记了3个防治灰霉病的微生物农药及4个微生物菌剂,优化微生物农药生产线3条;开发出灰霉病绿色防控新技术10项;完成成果评价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100篇,其中SCI论文39篇;出版专著3部;编写技术手册6本,发放明白纸10.8万份;培养研究生69人、青年技术骨干24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1.5万人次以上。在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46个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示范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30.5万亩,辐射面积555.1万亩,获综合经济效益28.6亿元。通过该项目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了果蔬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审核人:伍莺莺

责任编辑:孙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