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世界的绿化带——华农在中国绿化研究的贡献

专访宏观农业研究院徐保东副教授

核心提示: 近日,央网公布的一则“中国与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消息,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了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记者日前采访到了我校资环学院副教授徐保东,了解绿化面积相关研究的华农贡献。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毛文赛)近日,央网公布的一则“中国与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消息,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了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美国宇航局的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便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

开学之际,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参与绿化面积研究,来自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副教授徐保东。

研究道路长且阻,论文发表硕果累

本科毕业于我校资环院地信专业的徐保东一直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2016年成为美国波士顿大学地球与环境系联合培养博士的一年后,与后来在《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发表的《中国和印度通过土地使用管理引领世界绿化》论文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及导师组成了研究团队。之后的一年半,他们使用了近20年的卫星数据,结合了遥感技术分析地球绿色植被的变化并得出“绿色植被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不止是气候变化,更多的是人为因素直接影响”的结论。而人为因素又与政策有关,中国之所以能对世界绿化做出贡献,则与植树造林工程、农业集约化管理等政策密不可分。

当记者问及该结论的应用时,徐保东腼腆地笑了笑:“这项研究成果的最大运用,就是在以后的植被与气候变化研究中需要更多考虑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

一篇论文的发表,与团队合作和组员的努力密不可分。在美国,徐保东团队在进行了大量地思路探讨与数据分析后,完成了大部分的研究工作。2018年7月,徐保东入职华农,在论文正式发表之前,他虽没有直接参与执笔,但却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反复审稿期间,他们认真修改论文,研究思路,最终得到了成熟的论文。

团队配合欢笑多,科研路上感悟丰

科研,往往是孤独而不易被理解的。在经历了无数次想法被否定后得出的结果往往甜蜜且值得。论文发表的过程中,团队的讨论与合作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在此期间,往往伴随着欢笑与感动。

在被问及科研背后的故事时,徐保东挠了挠头,说道:“当时我们常常到导师家中……嗨,说是导师,其实是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我们那时常常边讨论边吃着导师家中的饭菜,就着酒讨论问题……”谈及此,徐保东露出愉悦神情,“问题往往就在欢笑中解决了。那时的交流无拘无束的,在辛苦之余也能很开心。”

在华农为祖国争光的荣耀光环下,徐保东作为华农的科研力量,有着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于华农而言,她在农业发展上做了极大的贡献。举个例子,在我们分析农业集约化这一结论的时候,发现我们华农在农业方面有极大的优势,比如作物栽培管理、高质量种子培育等方面。我想站在农业的角度为社会发展做些贡献,这也是我做科研的初衷。”

作为研究者,徐保东的愿望是能多解决农业上的问题,为中国绿色研究做出贡献;而作为教书匠,他则对自己提出了“教书育人”的要求。

宏观农院供平台,绿色研究希冀长

宏观农业研究院是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与信息学院共同组成的学术共同体。它的本质是一所研究机构,研究范围面积广并具有跨学科性质。其优势在于对大数据的运用与国际化合作。不同于之前跨学科学术研究的合作,宏观农业研究院有着明确的目标与实体,交叉学科共同研究使得科研事半功倍。

徐保东正是这一新兴高定位研究院的一份子。对他来说,研究院为他提供了平台,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供交叉学科研究所带来的优势。讲到这里,他举了例子:“比如我,我是做遥感出身的,在这里,我可以运用气象学的数据及政策分析来解决实际农业面临的问题,也可以将遥感更好的服务于农业。”

紧接着,他就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沿提出了“找问题、提方案、估产量、究原因”的看法,并对中国绿化面积的前景报以乐观的态度。在他的眼中,华农是一所谦虚且低调的院校,是能真正为我国绿化面积作贡献的中坚力量。最后,他寄语学校与宏观农业研究院:“希望学校能够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更上一层楼;希望研究院能继续聚焦农业实际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作贡献。”

审核人:唐仁华

责任编辑:杨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