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科学研究 > 正文

【回眸“五个一流”】三张图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3)

核心提示: 学校年度新批科研经费实现了从6亿元到10亿元的跨越;发表SCI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一批从华中农业大学诞生的科技成果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致富的有力杠杆。

表-01

第三张图:定点扶贫建始县6年来成果

农大人的初心,就是让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承接定点扶贫建始县工作任务6年来,学校依托农科教优势,用真情压实定点扶贫责,以实干铺就深山致富路,开展科技服务4100余人次,开展人才培训18100余人次,先后培育了10个优质特色产业,其中规模过亿元产业5个,累计带动建始县80561人脱贫,以务实行动实践着农业大学的初心和担当,彰显着农业科技服务贡献力。

建始故事,见证着自主创新为人民而创。

在建始,学校按照建始县列出的需求清单,一张蓝图干到底,以39个项目为纽带,将29支科技服务团队与贫困县特色资源、本土企业、贫困人口联系起来,探索实践“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教授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产业精准扶贫新路子。以贫困户、贫困人口覆盖面广的产业为培植对象,对应产业发展瓶颈问题设立产业攻关项目,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吸纳人文社科教师促进品牌价值提升,联合产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动龙头企业网络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进入产业链条,让科技创新真正助力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建始故事,见证着自主创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建始,学校一批老师扑下身子、扎根乡村,变身“村民”。第五批博士服团成员张学振教授,在服务期满时,考虑到建始县冷水渔业刚起步,主动申请“留级”,成为第六批博士服务团成员,继续服务当地渔民。年近70岁的蔡礼鸿教授“退而不休”,已成为建始县“常住人口”,每年在当地工作100余工作日。有3个项目的主持人通过在扶贫一线发现解决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本领,由副教授成长为教授,实现个人成长与服务人民紧密结合。

建始故事,是学校矢志兴农报国的一个缩影。

2013年以来,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学校促进创新链与需求端、产业链对接,与19个县市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各类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分布式服务站61个,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85个,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18个,推广转化技术成果650余项。一批从华中农业大学诞生出来的科技成果完成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成为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农民致富的有力杠杆。

(本文作者系新闻中心记者 晓齐;审核人:关桓达;科发院、人事处提供了支撑材料。)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