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狮山时评 > 正文

【言论】推动人文社科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到“三个转变”

核心提示: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校文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明确战略思路、制订相关政策的根本要求,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旋律,坚持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展开工作布局,推动“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变,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

今年4月召开的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标志着“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正式开启。在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高质量”这一关键词出现11次,说明“高质量”将成为学校各方面事业发展的底色。

关于人文社科(以下简称“文科”),报告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优化布局,形成特色和优势;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产出一批高质量人文社科成果”。显而易见,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我校文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明确战略思路、制订相关政策的根本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就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旋律,坚持以鲜明的问题导向展开工作布局,推动关键性转变的发生。

推动“数量追赶”向“质量追赶”转变。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文科的“体量”已达相当规模,文科“产能过剩”已现端倪。面对高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文科“数量追赶”呈现式微之势,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学术本身对其的需求,填补“质量缺口”将成为新时期文科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潜力所在。目前,综合性大学围绕“高质量”持续强化文科,如《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南京大学“文科十二条”;一些以理工见长的大学也纷纷发力文科,中国科技大学树立“文科是学校品位的体现”之理念,明确提出办“强基础、重特色、出精品、争一流”的新文科,甚至以交通轨道学科见长的西南交通大学也表示在文科建设上要有“大决心”“大手笔”;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雷瑞鹏教授2019年5月在《NATURE》上发表该校首篇文科论文,正是对该校文科“质量追赶”的明证。凡此种种,都说明“质量追赶”已成为不同大学文科发展的共识。质量追赶相对于数量追赶,对大学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都有很大不同,我校必须对文科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保持清醒认识,既要做到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控,又要做到切实有效的落地指导。在现有情况下,一是突出质量意识。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从顶层深刻理解文科规模与水平、外延与内涵、均衡与特色的关系,促进质量意识在文科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全过程中得到有力贯彻落实。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实现体制机制畅通、文科资源共通、学科方向融通,促进“老文科”“老树新花”,“新文科”“青出于蓝”。三是改革评价方式。以产出高质量文科成果为靶向,探索建立“以成果质量为核心”的“事后评价”以及“以同行评议为主、以科学计量为辅”的文科评价体系,促进文科质量管理体系健全。

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相类似,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是以要素驱动和资源投入为核心特征,特别是以“985”“211”工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项目实施,在政策、资金、硬件及软件资源投入方面给予大学“堆砌式”支持,促使大批高校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并相应带动高校文科跨越式规模发展。然而,随着“十三五”以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开始进入瓶颈期和改革期,资源紧缺的约束愈发明显,资源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也愈发明显,大学文科依靠“要素驱动”难以为继。对我校而言,重视资源获取、忽视内涵培育,以及“唯论文”倾向的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导致文科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即师资数量增长、经费数量增长、论文数量增长以及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的同时,却没有相应产出足够数量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学术成果,知名学术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人才仍十分匮乏。对此,我校文科必须以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靶向,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双轮驱动”。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文科科研方式与科研手段的创新。打破以单一学科和单一院系为主的传统科技创新方式,打通文科科研资源融合的壁垒,以跨学科、大文科、“兵团作战”方式促进协同创新,整体提升文科科研自主创新能力;变换文科传统定性定量的科研手段为数据驱动的科研手段,促进文科大尺度宏观研究、长程量化研究、视觉计算研究、时空可视化研究等新范式出现,助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文科研究深度融合。毋庸置疑,如何补齐文科数据资源库这一短板成为我校必须应对的挑战,对此党代会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固定观测点”。另一方面,要下定决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和释放发展活力,“啃硬骨头”,“不能再依靠零敲碎打、缝缝补补过日子”,围绕“成名家、建名所、发名篇、出名著、育名人”等关键环节,推进文科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理顺内外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尊重创新规律的基础上营造鼓励自由探索、宽松容错的创新环境。引导和激励更多文科老师既“身入”又“心入”,甘于寂寞、淡泊名利、醉心学问、矢志创新,耕读“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之意蕴。

推动“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学科是大学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单元,学校要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夯实铸牢学科基础,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多具有综合性的属性,在突出优势和特色的同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学科体系,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演进,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分支领域以及相互间的界限趋于模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赖于各学科的协同努力。有鉴于此,国内不少高校也在推进文科学科体系完备,如2019年1月东南大学成立历史学系;另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2018年经动态调整增列的学位授权点清单,超过20所偏理工类院校增加了文科或文理科交叉学位点,相关学位点增列数量达30余个。对我校文科而言,学科发展体系尚不完备,拥有“一枝独秀”的学科高峰,却缺少“百花齐放”的学科高原,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学科协同与交叉融合不够,学科群集成优势彰显度不力。要谋求更大发展,我校文科必须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兼容并包”,以顺应文科学科的发展规律。“百花齐放”并不意味着要“摊大饼”“撒胡椒面”,并不意味学校谋求成为一所具有广泛人文性质的大学,而是采取“田忌赛马”的策略,努力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力争达到“帕累托最优”。一是继续做强做大文科优势特色学科,所谓“强优固特”。要持续扩大文科一流建设学科优势,“开疆拓土”,“横向缩规模,纵向提质量”,以“一枝独秀”带动“百花争艳”而非“艳压群芳”。二是着重培育文科新兴交叉学科,所谓“支需培新”。要引导学科转型升级,有效整合学术资源、社会资源,瞄准学科前沿和社会需要,推动文科学科与优势特色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的学术增长点形成,催生“芳林新叶”。三是强力扶持文科弱势短板学科,所谓“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木桶效应告诉我们,要找准那些“需要发展却没有发展起来”的真正的弱势短板学科,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才能做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旦找准,就需要克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与其将资源投入到弱势短板学科,不如将资源继续投入到优势特色学科中,以永远保持优势特色学科的领先地位”的认识误区,如不能克服,则长此以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学科贫富差距鸿沟将难以逾越,其结果势必带来文科整体质量的下滑。

一个没有繁荣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推动我校文科高质量发展,既是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现实考量的“问题导向”,更是出于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的“目标导向”。“让改变发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现在起,久久为功,善谋善成。

(南湖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人文社会科学处副处长 王鹏)

责任编辑:邓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