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新华社】王学路教授:我国在拟南芥研究的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核心提示: 在第30届国际拟南芥大会召开期间,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大会主席、我校生科院院长王学路教授,请他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拟南芥研究的进展、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拟南芥研究的重要意义。

新华社武汉6月18日电(记者李伟)我国科学家在拟南芥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取得重要进展,包括在拟南芥的激素信号转导及其调控的植物生长发育、抗病免疫机制研究、抗逆性机制以及植物表观遗传学等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以拟南芥为代表的植物生物学研究已成为我国在生物学领域最接近国际前沿的学科方向。

这是记者从第30届国际拟南芥大会开幕式了解到的。据介绍,最近几年,我国科学家所发表的拟南芥领域文章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并且文章质量持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国际拟南芥研究最活跃、高水平研究成果最多的国家。

会议开幕现场 新华社发(兰涵旗摄)

大会主席、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王学路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拟南芥是一种原生于欧亚大陆的小型开花植物,作为重要的模式植物,是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被科学家誉为“植物中的果蝇”。目前,拟南芥已经成为目前植物科学研究中研究得最精细、最深入、最前沿的模式植物。当植物学家要研究某一课题时,经常最先想到的问题是“拟南芥中是怎样的”。

王学路教授认为,未来的拟南芥研究,应继续发挥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的优势,研究最初未分化细胞如何发育成一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及调控机制,揭示植物生命过程乃至普遍生命过程的本质。其次,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与各种环境因素互作的机制,揭示这些环境适应并协调发育过程的进化和分子机制。结合数学、化学、物理和信息科学等学科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推动生命科学从描述向分子解析的转变。

“毫不夸张地说,拟南芥研究为作物研究铺平了道路,在未来还将引领作物研究的很多领域。”王学路说,实际上,近年来水稻、小麦和大豆等各种作物中发现的很多农艺性状相关基因已经在拟南芥中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样为快速鉴定到影响作物产量和抗性基因并了解其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如何改造作物以实现全球生物圈的持续发展一直是植物学家所关心的议题,拟南芥未来的研究热点,对于实现全球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的优势。

据悉,2012年, 在张启发院士推动下,华农成立了拟南芥中心,并引进多位从事拟南芥研究的年轻教授,目前拟南芥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植物响应环境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和多种植物激素及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DNA损伤修复的研究。

相关链接:http://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621368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责任编辑:兰涵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