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通社记者 徐聿卓 摄)
(学通社记者 邵子衿 摄)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于栩申 石航瑞)11月20日晚,第301期狮子山讲坛在我校学生综合服务楼501报告厅举行。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凤仙以“魅力汉字”为题,与师生共同欣赏汉字之美。
杨凤仙首先介绍了古汉语专业,并表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珍惜汉字。谈及自己在英国孔子学院四年的工作经历,她说道:“在英国,我更能感受到中国汉字的魅力,也更加为中国汉字感到自豪和骄傲。”她认为汉字的魅力存在三个方面:作为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汉字的结构十分独特,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汉字是目前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地位;汉字具有实用性。她以具体汉字为例,通过辨识“末、木、本、株”等几个常见字,为同学们展现了汉字独特的关联性与实用性。
杨凤仙讲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她提出,古汉语专业研究的是古文字,即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随后,杨凤仙介绍了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六书说”和“四体二用”两种学说,六种构字方法分别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她借例字为大家讲述各种字法。讲到形声字时,杨凤仙以“字”为例说到,上面的宝盖是房子的意思,下方是“子”,因此“字”在古代有生育的意思。杨凤仙生动的讲解和举例让在场师生进一步了解了汉字结构之美。
谈及部首,杨凤仙首先介绍了部首数量的变化,《说文解字》中有540个部首,现在的新华字典中则收录200个部首。她以左耳刀和右耳刀为例讲解到,左耳刀由“阜”演变,与山陵、台阶有关;而右耳刀由“邑”演变,与城邑有关。杨凤仙以形象的例字“降”,用图片向同学展示汉字构字的美妙。之后,杨凤仙展示了部分甲骨文,并与师生互动猜字。
在提问环节中,针对水产学院1902班熊立杰提出的为什么中国汉字第二次简化最终没有被人们接受,而第一次简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字之美却沿用至今的问题,杨凤仙回答道:“第二次简化程度相对较深,已经破坏了表情达意的作用。而第一次简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汉字的结构,但在人们的接受范围内,方便书写,也方便外国人学习汉字,有利于汉字传播,因此沿用至今。”
审核人:代金贵
【人物介绍】杨凤仙,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曾担任英国班戈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出版各种著作和教材5部(含合作),先后在《古汉语研究》《励耘学刊》《华夏文化论坛》《庆熙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学术兴趣为常用词研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