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写而思,谈而辩:《写作与沟通》主讲教师研讨课程

核心提示: 12月5日下午,我校核心通识课程《写作与沟通》主讲教师座谈会在人文社科楼M612室召开,30余名课程主讲教师参加了座谈会,分享开课以来遇到的问题和心得体会。

老师进行讨论 摄影:洪小宝_看图王

老师们正在进行讨论(洪小宝 摄)

老师认真做会议记录  摄影记者韦静_看图王

作会议记录(韦静 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宁川 杨依 任霞)12月5日下午,我校核心通识课程《写作与沟通》主讲教师座谈会在人文社科楼M612室召开,30余名课程主讲教师参加了座谈会,分享课程心得体会。文法学院党委书记瞿明勇、院长田北海、副院长孙站成、本科生院综合事务办公室主任申沛等参加座谈会,会议由课程负责人金艳主持。

什么是沟通?什么是写作?二者又有何关系?理学院老师郭明月认为:“课程的主题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点之上,同时要学会变通,加强学生们的逻辑训练。”田北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写作的内涵是会读、会思,能对文章进行批判、辨析,从而增强写作技巧;沟通的内涵是倾听,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增强答辩应变能力。”

在针对部分大一学生因为没有配备电脑而造成查文献、查重困难的问题上,文法学院副教授兰霞提出可以根据各自课程或者小组情况选择是否查重,她认为:“查重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成果的意识,从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由于新生短文写作不规范,导致考核分数难以决定,水产学院副教授曹小娟建议调整短文成绩的课程考核成绩占比。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周兴苗则指出了学生思考深度不够、专业知识储备量不足、写作缺乏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金艳作出了回应,她表示:“开设这门课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查找文献的自主意识,加强思辨能力及写作能力,让同学们学习规范写作,因此不必将课程考核比例固化,老师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微调短文的分数比例。”其他老师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希望排课能更紧凑高效,统一课程作业考核标准等。

座谈会上,申沛反馈了本学期《写作与沟通》课程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学生对课程整体满意度较高,课程内容的挑战性、课程安排的适应性较强,通过分组讨论、主题报告、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实现课堂的互动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之外老师能够提供适当的课后交流辅导、学生也能够投入适度的精力,从而实现了学生沟通、写作能力的提升,较好地达成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对课堂建议的反馈,少数课堂存在教学内容重写作、轻沟通,过度追求写作规范,文献难度较大;老师给予的课后指导交流不够、作业任务不饱和或过重等问题。

本科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和实践,《写作与沟通》课程在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施方面渐趋成熟,教学效果逐步显现。未来的课程实践将进一步凝练课程目标,凝聚更加广泛的共识,吸纳更多教师加入课程教师团队,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力量,让《写作与沟通》成为撬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支点;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课程,让课程优起来、老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具有华农特色的一流核心通识课程。

审核人:肖湘平

责任编辑:邓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