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专题 > 正文

【战“疫”故事】博士后的战“疫”群像

核心提示: 疫情期间,我校博士后通过无偿献血、捐赠物资、服务社区、科研攻关等方式为抗疫作出自己的贡献。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任超)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深刻影响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在抗疫过程中,博士后群体发挥了重要力量。作为学校科研队伍的生力军,他们迎难而上;作为“逆行”与“坚守”科研人,他们立足岗位,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展现出了华农精神、武汉精神。

特殊时期的“小我”与“大爱”

在各国大使馆纷纷派出专机接外籍人士回国时,仍然有3名博士后婉拒了使馆撤侨邀请,毅然留在学校,与中国同事一起共渡难关,共克时艰。3名留校外籍博士后中,埃及籍Elsayed博士已经来学校10年,当其他人纷纷回国时,他放不下手里的科研工作,同时更想与中国同事一起并肩战斗,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的努力。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期,他主动提出要做志愿者,但考虑到当时的实际需要,学校没有满足他的请求。

在武汉宣布解封之后,Elsayed博士收到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号召捐血的群发短信,不懂汉字的他用翻译软件翻译后,立刻联系博士后工作负责老师表达要去无偿献血的愿望。经学校多方联系,他确定了献血行程;在他的动员下,5名埃及博士也加入进来,一行人来到中南血站进行了无偿献血。

外籍博士献血

外籍博士献血

但因为前期的牙疼发热出诊,Elsayed不符合献血条件,最终没有献血成功。Elsayed表示,虽然不能献血让自己满是失落,但是因为自己的动员和组织,能让更多人在武汉解封第一天奉献了爱心和“热血”,自己也满是自豪和骄傲。

献血成功后合影

献血成功后合影

在封城的第二天,武汉人朱安婷博士从医护人员口中得知,抗疫一线急需医疗物资,于是在“华农博士群”号召大家将实验室多余的酒精、口罩捐出,这个倡议得到了博士后群体的热烈响应,半天时间便募集到100瓶酒精、3000只口罩和4000双手套,随后朱安婷联系红十字会,将这批医疗物资调拨给奋战在一线的医疗人员。

朱安婷捐赠清单

朱安婷捐赠清单

在武汉实行小区严格封闭管控措施后,身处武汉的博士后党员们纷纷报名参加志愿者,为武汉疫情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博士后韩娅红家住澳门路苗栗社区,她发现社区里年纪大的居民比较多,而且很多市民不会团购。社区有近1000余户居民,社区工作人员少,不能很好照顾到所有居民。她和家人商量,由母亲安排家里的后勤工作,她和父亲做志愿者承担社区团购生活物资的工作。2月20日,成功做志愿者后,韩娅红立即在苗栗社区组建多个团购群,群成员共计400多人。除了线上的维持群内秩序,组织大家接龙团菜,为居民答疑和传达社区其他通知外,她还和商家联系提供货源,协助社区成功组织居民团购和帮助社区分发牛奶、蔬菜、粮油和鱼。

科研人的“逆行”与“坚守”

新冠疫情爆发以后,金梅林老师团队近20人组成了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先锋队,其中邹忠、张强2名博士后克服重重困难,毅然投身科研攻坚一线。

1月20日,邹忠从武汉回岳阳过年,并按规定隔离。隔离期间,接到参加湖北省“2019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研究项目”的通知后,邹忠归汉之心十分迫切。2月5日,经过十多天努力,在达到健康标准的情况下,他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于2月5日晚21点顺利返回武汉。张强博士原本定了初二回家的车票,尽管过年时也没能和家人团聚,但看到疫情越来越严重,他还是在交通管制前早早退了车票,跟随导师金梅林投身抗疫一线。

学校食堂开放后,邹忠、张强2名博士经常是在食堂旁边空旷处草草吃完,就匆匆赶回实验室。虽然即将出站,他们也全然顾不上整理自己的数据,撰写论文,只是一门心思放在新冠的科研攻关上。

在学校不允许学生返校期间,校内大部分实验室都没有开放,很多实验材料都没法保存;而博士后所在的实验室则是正常维持运转,继续做科研工作。

1月31日,14名博士后在校;2月9日,17名博士后在校;3月6日,23名博士后在校;3月29日,36名博士后在校;4月12日,86名博士后在校。在学校的整体科研工作大部分处于停滞的时候,这些在校的博士后支撑起了科研进行的希望。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正是有着迎风斗雪的无畏,才迎来了春暖花开的芬芳。在与疫情战斗的过程中,博士后们用自己的担当、智慧和力量,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抗疫故事。

审核人 赵希庆

责任编辑:李沂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