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研究生教育改革】追求卓越,自信向未来

——写给同学们的一封信

核心提示: 近日,针对与同学们谈心时了解的疑惑与困扰,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刘西川教授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体悟整理成文,以书信的方式与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南湖新闻网征得刘西川老师的同意,特将信件内容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编者按:近日,针对与同学们谈心时了解的疑惑与困扰,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导师刘西川教授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与体悟整理成文,以书信的方式与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南湖新闻网征得刘西川老师的同意,特将信件内容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各位同学:

大家好,自担任你们的导师以来,看到、听到也感受到了大家的诸多疑惑与困扰。今天,我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教训和体会整理成文,并以书信的形式与大家交流,希望能对你们的成长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于追求

追求是一种精神。有追求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样子,诚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士大夫精神”,不仅要“夙夜强学”有学识,更要有德行、有操守、有抱负,特别强调心系苍生、悲天悯人、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大爱之心。相比之下,倘若将读书的追求定义为找个工作、养家糊口(当然这是基本的,也是人之常情),那么读书的价值和格局就会略低一些。

估计看到这儿,有人会觉得我把调子起高了,认为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谈这些是不切实际的;或者说谈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实力不济,最终沦为笑柄。我认为,即使暂时做不到,也要心有所属、砥砺前行,只有这样,做人、做事才有大气象、大格局,做出的学术研究才会有厚重感和真味道。

追求是具体的。所谓具体,是指通过在学术共同体中接受训练而获得成长,其中蕴含的逻辑是在遵循学术共同体规范的框架下寻求创新,尤其是对于博士研究生而言,应该把学术创新作为主要追求,力争在所从事的领域里做出有创新性的成果。同时,研究生阶段,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间,身强力壮,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还有集中连片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是潜心研究、勇攀科研高峰的绝佳时期。

当然,创新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把创新作为追求之初肯定是奔着最耀眼的目标去的,但在执行过程中,许多人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降低了创新的标准,并不断“催眠”自己,不得已选择了垫一下脚跟、伸一下手臂之类不那么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比如为了快点毕业,草草完成毕业论文,随波逐流,放弃卓越。

对创新放了水或打了折,很大程度上缘于对追求的不坚定,但把客观的、短暂的困难作为借口来稀释、勾兑创新,也意味着降维甚至在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如果将目标越降越低,追求最终就会化为泡影。

关于压力

到了博士阶段,难免面临诸如学习和学术压力、生活压力等等,有压力是很正常的。压力本身不是坏事,适当的压力还可能会成为前进的动力,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和调节。

我认为,有点压力说明个体是觉醒的,起码能发现问题、找到差距,知道努力的方向,这本身就是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

承认压力、认识自己,探寻压力的根源,并从源头上想办法,用积极的行动来缓解压力,才是应对压力的可取之道。通过跟同学们的交流,我发现大家的压力多源于自身,是对自己未来竞争力信心不足的心理投射,所以,减缓压力的根本,在于用实际行动提升实力,从而增强信心。反之,如果自己只顾着自怨自艾、没有行动,放弃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具竞争力的机会,那么压力自然就会越来越大。

怎么增强自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最有说服力的。读研像是在盖高楼,要一砖一瓦地垒,要夜以继日地坚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反馈、需要正向激励,以提升继续盖楼的信心,如果反馈不够,你没有看到“整体工程”的进展,就会产生压力,甚至失去动力。学习和研究都要在干中学,如果能在每个阶段都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完成,压力也会慢慢消解。

 

关于做研究

关于如何做研究的书和文章很多,平时唠叨的也不少,今天我想讲得宏观一点。

首先,构建知识体系对每个人都很必要。因为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运用理论得以构建的,所以要从理论入手,经常问问自己:专攻领域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各个理论彼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理论体系的建立不是通过短期学习就能搞定的,它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我们平时的上课、读书和考试,只能帮你认识和熟悉,混个“脸熟”,要想进一步深入,就必须要经过运用理论的环节。打好理论基础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首要前提,这方面如果做不好,博士学位论文的整体架构和理论性就会弱很多。

其次,形成特色的方法论有助于个性化表达。方法论应该遵循规范和同行认同,但同时也要有个性。从某种程度来讲,一个作品如果失去了个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刚开始主要听别人怎么讲、看别人怎么做,随后通过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特色。拥有特色的方法论,就意味着研究问题时有自己的角度、步骤和侧重点,与他人是有区别的,这种个性是在反复思考、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不可一蹴而就。

最后,拥有开放的心态才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开放的心态强调兼容并包,是指在知识、学科和方法等方面不存偏见,不因个人喜好或专长而以偏概全、自以为是。它建立在敞开心扉、竖起耳朵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它能打通理论和实践、校园和社会之间的“墙”,让自己的认识接受不同形式的“检验”。一个拥有开放心态的人不仅能在书桌旁思考问题,还能在办公室里与企业家交流商业模式、在田间地头与农民聊聊家常;一个拥有开放心态的人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不仅能听得进批评和建议,同时也具备识别批评与建议是否有价值和建设性的“识货”本领。 

纸短情长,言犹不尽。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愿我们一起,成长为具有更广视野、更高标准、更有温度的人。

你们的同行者:刘西川

2021年4月13日于武汉

(本人作者系经济管理学院刘西川老师,研究生院宋丽波协助整理   审核:陈国顺)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