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青春 > 社会实践 > 正文

【耕读路上】跨越2500公里,经济管理学院学子赴鲁陕宁三省开展社会实践

核心提示: 7月12日至21日,经济管理学院赴鲁陕宁三省三地暑期社会实践团围绕“红色寻根之旅,扶贫百年献礼”的主题,探寻陕西、宁夏、山东三省精准扶贫成效,深入了解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当前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胡晶晶 通讯员 唐世达)7月12日至21日,经济管理学院赴鲁陕宁三省三地暑期社会实践团围绕“红色寻根之旅,扶贫百年献礼”的主题,探寻陕西、宁夏、山东三省精准扶贫成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实践团深入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三地原贫困村,通过开展走访原贫困村村民,访谈驻村干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深入产业基地帮扶,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深入了解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当前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

田间地头探成效,翻山越岭访民艰

“真的没想到要走这么险的路”,社会实践队成员赵凯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是心有余悸,在前往麟游县常乐村调研的路上,队员们被沿途蜿蜒的山路和高耸的陡崖所震撼。驱车两个半小时后,团队终于顺利抵达了常乐村的村口,随之与驻村工作队队员董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谈,了解常乐村的贫困认定标准、帮扶政策、扶贫资金分配等内容。常乐村属于深度贫困地区,有贫困户84户315人,直到2020年底才完成了整村脱贫。而不便的交通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一直是常乐村脱贫攻坚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

自党的十八大脱贫攻坚战打响,董锐就一直奔走在乡镇村扶贫的第一线,已有8个多年头。当问及想给自己的扶贫工作打几分时,“满分,那一定是满分!”他表示,驻村工作队在常乐村帮扶的四年里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很多群众对扶贫政策不理解、不支持,他们要挨家挨户宣讲、解释,然后反复修改具体的实施方案,但自己无怨无悔,因为脱贫是确确实实造福了老百姓。

实践团成员与村口纳凉的村民们进行交谈,当问及脱贫的成效时,村民们很高兴地指了指村西边的苹果产业园说:“因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好,村干部带我们种植苹果,收入翻了番,在去年我们村脱了贫摘了帽。”他们热情地为实践团成员引路,一同前往苹果产业园进行参观。2017年,陕西果业集团注册成立陕西果业集团麟游有限公司,在常乐村发展了3000亩的矮砧苹果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除了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每人每月还能领到350元的补偿金。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实践团成员由衷地为常乐村产业扶贫所带来的变化感到高兴。

农村扶智产业兴,乡村振兴谱新篇

“粉墙黛瓦大红门,绿水红荷朱家户”,很难想象被称为“世外桃源”的朱家户村曾被贴上“山高坡陡”“土壤贫瘠”的标签。依靠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个小小山村实现了由贫困村向省级旅游特色村的美丽蝶变。

2017年,通过村干部和村民自发设计、就地取材制定了朱家户村旅游规划“土方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2019年,镇村两级实施“乡村里的中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将朱家户作为中心村进行总体定位,突出以山水自然风光、生态休闲乡村游为核心,以果品采摘、农事体验等作为产业引领,以特色农产品、精品民宿等作为产业支撑。最终打造成产业基础扎实、品牌特色鲜明、社会生态和谐、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村落。朱家户村村主任孟祥刚表示,2020年朱家户村实现全年560万旅游收入,带动140名村民就业,人均纯收入26000元,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福祉。

相比村富民丰的朱家户,7里外的石井河村的发展却面临着困境。“我们已经顺利完成了脱贫任务,但是未来村子的发展,如果没有支柱产业,肯定是走不长远的”,石井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清文叹着气。实践团成员对石井河村的地理位置、土壤状况、气候条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又几经波折了解到,沂源县的大张庄镇已经实现火龙果南果北种的技术突破,正在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种植,而该村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这一项目。

杨清文和实践团队成员一同驱车前往进行南果北种的桂北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军热情接待了队员们,亲自带他们参观火龙果温室大棚,讲解了种植和采摘结果等一系列技术突破问题,并演示了智能水肥一体机如何操作并实现自动水肥浇灌。“王董事长本来是在外打工的退伍军人,一七年回村发展,他敢想敢干,踏实勤劳,能创造出今天这片宏伟产业也是众望所归的事”,正在基地劳作的村民笑着向队员介绍。王海军表示乡村振兴着力点还是要把农业做强做大,下一步他将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实现规模效应,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态发展,加快当地新型产业现代化。

红色征途路漫漫,百年筑梦心向党

实践团队在实践活动中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百年党史。团队成员先后奔赴陕西省麟游县崔木镇知青大院、宁夏泾源县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山东省沂源县朱家户村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虽然这些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同、所处时代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彼时的长征,是两万五千里路的艰苦跋涉。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参观了红军长征的上百件遗物、文物图片资料,以及六盘山儿女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建设家园的故事,聆听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3次经过六盘山区时的斗争历史,深切感受红军长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毅精神。

“上山下乡怀壮志,战天斗地绘新图”。彼时的长征,是广大知识青年建设新农村的豪情满怀。在陕西省麟游县崔木镇知青大院,实践团成员实地探访当年知青上山下乡居住过的窑洞、使用过的农机与集会过的大厅,感悟一幅幅标语、一张张图片背后的青春伟力与铮铮誓言,体悟到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历史赓续与时代意义。

“撸起袖子加油干,打赢脱贫攻坚战”。现在的长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伟业。在山东省沂源县朱家户村红色教育基地,我们学习了朱家户村原党委书记张继学二十年如一日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为他“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牺牲在脱贫一线的老黄牛精神所深深动容。

从江汉平原到渭南谷地,从繁华市锦到深山村落;2500公里,少年不惧山水迢迢。社会实践团成员李金诺激动地说:“我永远也忘不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带我们穿越大半个中国,踏遍祖国的大漠边疆;我永远也忘不了驻村书记坚毅的眼神,对我们农业大学学子的殷殷嘱托;我永远也忘不了贫困村村民朴实的笑容,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华农学子在希望田野上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

审核人:李谷成

责任编辑:徐行 岑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