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新生周】田北海教授与新生共探社会良性运行之道

核心提示: 9月21日晚,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教授做客“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与新生相约图书馆二楼嘉书咖啡,一起“探寻社会机理,探索社会良性运行之道”。

田北海教授与同学们交谈

田北海教授与同学们交谈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吴晗 学通社记者 魏文萱)岁在辛丑,时值中秋,晴月朗照,狮山静好。9月21日晚,文法学院院长田北海教授做客“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与新生相约图书馆二楼嘉书咖啡,一起“探寻社会机理,探索社会良性运行之道”,为刚刚离家的新生们增添了一丝特别的“团圆”喜乐气氛。

田北海深情回忆了小时候在农村求学的艰涩而难忘的时光,“那时候几乎没出过乡村,到县城的次数都很少”“对社会几乎一无所知”,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这个农村小伙为了了解身处其中却近乎陌生的社会,误打误撞中选择了社会学。25年前,社会学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兴学科,专业发展境遇与想象中有不小差距。他曾经一度想过在将来考研时换一个“显学”专业。在经历过社会调查、创办杂志社等一系列社会实践后,他越来越被社会学的学科魅力所深深吸引,一直坚持学习社会学,最终在博士毕业后,毅然决然与社会学“暗许终身”。

“科学技术是不是万能的?”“对比中美战‘疫’,我们的胜利法宝除了科学技术还有什么?”田北海以问题为饵启发同学们,以此引出社会治理对国家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战“疫”的胜利不仅仅依靠生命科学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和医药技术这些“硬核”科技,还有中国之治的智慧和韧性。“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田北海认为:“原子能、克隆、食品添加剂都是科技成果,但是如果无序滥用,将是人类的灾难。”科技可以解决器物层面的问题,但目前来看难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诚信问题和战争冲突,这都是持续存在且单靠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幸福的真正解决之道在于,如何有效运行社会事务。”田北海认为,“科技和掌握科技的人,致力于社会良性运行之道,有了社会科学的加持,才能为人类插上梦想的翅膀。”

田北海向同学们介绍了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告诉同学们社会学是一门有意义、有价值、大有可为、扎根泥土的科学。他带领同学们重温了毛泽东等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调查实践中摸索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不难得出,‘中国革命成功离不开社会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他鼓励同学们,要“大兴社会调查之风”。田北海用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担任县委书记时一如既往坚持调查实践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到田间地头去,用沾满泥土的科学方法探索社会良性运行之道,才能让社会更美好。

“人是复杂的社会动物,人类行为本身具有不同于一般动物行为的复杂性。”田北海告诉同学们,人的行为既有工具理性的一面,也有价值理性一面,还有情感性等属性,所以成功有主观和客观的标准,成功既是个体的体验,也是受到社会结构情境影响的综合性复杂体验。他结合当下年轻人的焦虑现状谈道:“我们希望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就必须要提高自我能力,还要善于把握机会。青年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具体的问题放在更加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中,用发展联系的眼光审视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深刻、更全面、更平和。”

“社会如何才能有序运转?”“社会财富是不是越平均越好?”“绝对平等是可能的吗?”田北海连续发问,带领同学们去追逐社会学的价值真谛。他认为,绝对的平均主义会忽略个人的能力和贡献,是无益于社会的持续进步发展的。“不均是常态,但不公是病态,要破而除之。”田北海说:“社会分配和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方向,需要我们共同的智慧。”针对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偏差行为”,他引导同学们条分缕析,让同学们明白“很多‘偏差行为’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田北海对社会学类新生说道:“社会学是关注社会福祉和人民幸福的专业,你们选对了专业。”同时,他鼓励在座的自然科学专业的同学:“要主动交叉融合,多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怎样的社会才是一个好社会?”“怎样建设一个好社会?”田北海说,“这是我们社会科学人要回答的时代命题。”他认为,好的社会是寻求社会活力和社会秩序的平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他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涵和意义,告诉同学们“社会学致力于研究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欢迎同学们了解社会学、学习社会学,为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社会愿景奉献自己的力量。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时,田北海勉励新生同学:“要‘褪去书生气’、深入基层一线做‘接地气’的工作,打破心理隔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要把困扰我们的实践问题创造性地转化为我们的研究问题,善于培养探索精神、学科志趣和专业敏锐性,提高链接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审核人:吴义生

责任编辑:徐行 肖嘉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