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伟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富裕,就没有共同富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阅读提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系统完备、结构合理、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农村居民就业创业、增产增收、改善生活、走向富裕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更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标志。
以产业兴旺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系统完备、结构合理、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乡村产业体系是农村居民就业创业、增产增收、改善生活、走向富裕的物质基础。
产业兴旺重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丰富乡村经济业态。要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盘活农村资源,激发主体动力,推动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生产者补贴政策,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以此打牢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农业具有的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观光休闲等多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优势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以生态宜居为共同富裕提供发展环境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重在建设,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科学编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建设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公共环境,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建立健全村庄公共环境长效运行管护机制等多元举措的协同共促中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农民安居乐业,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以乡风文明为共同富裕构筑精神家园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重在培育,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富口袋和富脑袋相结合,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构筑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依托,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一体推进,不断提升农民的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激发振兴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敬畏自然、勤劳勇敢、守望相助等育人资源,有效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古迹、民间艺术,支持乡村特色文化发展,发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等积极作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反映新时代农村农民精神面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和展演,营造勤劳致富、奋发上进、和谐共处的良好文化氛围。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教育和引导农村居民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引导和鼓励红白理事会、村“两委”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可行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有效治理。
以治理有效为共同富裕打牢秩序保证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风貌既是乡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基层工作的目标任务。治理有效重在协同,要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
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机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方面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立新时代乡规民约、村庄公约等激励约束机制,发挥道德教化作用。
以生活富裕为共同富裕夯实民生保障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更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根本标志。要紧紧围绕农村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建立健全以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为生活富裕提供根本性制度保证。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工多渠道、高质量就业,提高农民工劳动收入和社会保护水平。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在乡村兴办富有特色、环境友好、促进就业、带动发展的中小型企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提高乡村发展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农村社会救助兜底工作,保障社会底线公平。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政策,促进农村居民身心健康。
(作者为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湖北日报》2021年10月27日 15版
原文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110/27/content_13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