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青春 > 社团快报 > 正文

“400个土壤‘身份档案’背后的故事”学术晚茶活动举行

核心提示: 12月8号下午,“400个土壤‘身份档案’背后的故事”学术晚茶活动在主楼240举行。

王天巍介绍相关科研工作

王天巍介绍相关科研工作

图2  在场师生互动交流

在场师生互动交流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姜伟 胡志宏)12月8号下午,“400个土壤‘身份档案’背后的故事”学术晚茶活动在主楼240举行。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天巍,副教授张海涛、陈家赢与30余名研究生倾心交谈,分享他们耗时14年、行程逾5万公里建立土壤“身份档案”背后的故事。

“大家可以看到,在刚刚的短片中,世界土壤盐渍化地图并没有我们中国的数据,我们过去14年的工作,意义就在于填补这样一些数据空白。”在播放联合国世界土壤日官方宣传片后,王天巍说道。在王天巍看来,只有基础数据建立扎实才可能产出成果,进而在世界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过去几十年,我们做研究一直沿用的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很多数据并不完整,一些数据也发生了变化。从2008年开始,我们几位老师带着20余名研究生走遍湖北、江西,调查了380余个典型土壤剖面,采集了近2000个土壤样品,通过对它们的记录分析,建立了400余个土壤的‘身份档案’。”王天巍表示,土壤调查是治理日益加剧的土壤污染的要求,要实现有效的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以及污染土壤的修复与治理,详细的了解土壤属性信息及其变化是达到这些目标的基本要求。

谈及野外采样工作的辛苦时,王天巍鼓励同学们学会苦中作乐。他说:“野外工作有时风雨交加,有时荒无人烟,确实比较辛苦。但是在这艰难困苦的背后,除了得到科学研究的第一手数据外,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会得到很大提升。”陈家赢也跟同学们风趣地分享野外科研工作中的趣事:“辛苦不等同于是痛苦。我们在野外调查时,老师和同学们都建立了很深厚的革命友谊。累了大家就一块去吃肉,不开心的事情就过去了,师生关系就在这种过程中得到升华。很多女生在完成调查采样工作回来后,会变得胆大如斗,遇到什么事情都无所畏惧。”

“如果采集土样的时候遇到了当地农户的反对,是怎么处理的呢?”资环学院研究生罗天乐提出了自己曾经外出采样时遇到的问题。陈家赢回答道:“遇到麻烦的局面时,我们先笑起来,‘伸手不打笑脸人’嘛,然后抱着友好和善的态度慢慢交流,基本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麻烦。”同学们听了开怀大笑,陈家赢积极乐观、磊落飒爽的精神感染着在场同学。

“十四年的工作非常辛苦,基础数据调研也很难快速产生高水平论文,而且经费有限,老师们有没有犹豫徘徊或者想过放弃呢?”面对研究生蔡奥的提问,张海涛坚定地说:“从来没有。我们都是把这件事情当成自己的爱好来做,这是经费所不能衡量的。”王天巍也补充道:“首先,科研需要诚信,接了项目就必须做完做好,不能半途而废;其次,我们对于土壤的‘身份档案’是有需求的,采集到的数据能为我们其它科研项目提供服务。我们的相关成果最终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这表明基础研究非常重要。”

一张张幻灯片,一次次互动交流,三位老师幽默风趣的与同学们分享了400个土壤“身份档案”背后的故事。谈及活动感受,资源与环境学院朱启宇同学表示:“通过这次与老师的近距离交流,我感受到了老师们14年来的付出与不易,5万公里行程背后坚守的价值与情怀。同时了解到土壤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从老师们身上学习到了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

审核人:熊海林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徐行 岑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