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轮核酸检测。林荫路下,有两条安静而有序的队伍,队伍尽头是橙黄色的小棚,在灰蒙蒙的雨天格外显眼。
棚外,淅淅沥沥的雨滴敲打着音阶;棚内,志愿者和医护人员专注地工作,迅速而无声地完成一次次核酸采集。
“你今天测核酸了吗?”当战“疫”变成日常,背后有多少人在默默奉献?当此时,一群忙碌的身影定会出现在校园内的每处核酸检测点,消毒、采样、维持秩序、收集信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同心克坚 奋斗有我——志愿者正在扫码核录信息(学通社记者 曹颖 摄)
“我们今天采了800个样”
这几天,时停时下的雨让空气中充满了潮湿的闷热。大学生活动中心旁,机制1802班的高玉瑶正坐在医护人员身边,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核酸检测点坚持了3小时。她透过挂满水珠的透明面罩低头寻找、抽出棉签、喷洒酒精,再将棉签递到医护人员手中,整个过程不过几秒钟。
她已经数不清这是她的第几次志愿工作了,不同的“工位”,不同的职责,但“志愿者”是高玉瑶不变的身份。
“在这么多次志愿服务后,变化最大的是我的心态”,高玉瑶笑着说到,“和第一次面对突发情况时的慌乱紧张相比,现在的我更加沉着。”她喜欢把这种磨合成长的过程看作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我获得了信任,也传播了爱。”在一次次的核酸检测后,高玉瑶总能听到来自同学们的“谢谢”“辛苦了”。爱和情绪是可以传递的。渐渐地,她也会在做完核酸以后对医护人员道一句“谢谢”。“坐在医护人员身边时我才发现,原来他们付出的要比我们多很多。”高玉瑶边说边看向身旁的医护人员,两双弯弯的笑眼在此刻透过防护服温柔地注视着彼此。
“今天采了800个样,挺顺利的。”荟十核酸检测点,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刘倩同学正忙着录入信息。
刘倩第一次成为核酸检测志愿者是在新生入校的时候,那时她也是负责录入信息和引导工作。从早到晚,她忙得顾不上吃饭。“很累,晚上工作结束后觉得腿好酸,但是我觉得志愿者的工作就是‘痛并快乐着’。”
仔细核对(学通社记者 吴采睿 摄)
“谢谢你!”(学通社记者 石少峥 摄)
“小朋友有时候做咽拭子会害怕地哭起来,医护人员哄他们张嘴的时候,我觉得医护人员好可爱。”刘倩笑着回忆到,“有时候我们也会哄他们,对拿着采样管的孩子说‘小朋友,你可是这一试管的管长呢!’”
志愿者的工作也不会一帆风顺,偶尔甚至遇到委屈。
东社区的志愿工作比学生区会复杂些。外籍师生的信息录入问题;方言、外语带来的沟通问题;老人不熟悉智能手机的使用的问题……面对这些困难,刘倩不厌其烦,“耐心”与“倾听”是她工作的“法宝”。
“你们怎么也不会搞啊?”刘倩回忆到,一次在社区,面对一位老人的质疑和时,心里十分难受。但将问题解决后,她还是收到了大家的感谢。“很温暖,觉得受一些委屈是值得的,会有人记得你的好。”刘倩说着,眼睛有些湿润。
“我做了30次核酸检测志愿者”
也许某一次紧急核酸人手不足,也许某一次天气酷热,也许某一次又是风雨交加……无论多少个“也许”出现,总会有人站出来,坚守岗位,但却不问回报。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徐宁宁是核酸检测的第一批志愿者。她放寒假没有回家,在得知校医院需要志愿者时,便义无反顾地去帮忙。就这样,徐宁宁与核酸检测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作为志愿者参与核酸检测工作的次数不少于三十次。”30次,一个普通的数字,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无私奉献。
回忆自己的经历,徐宁宁谈到,只有大家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核酸采样工作才可以有序进行。她说:“在帮助大家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志愿活动的价值,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无独有偶,从去年七月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场核酸检测,也都可以看到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张露的身影。
配合医护检测(学通社记者 石少峥 摄)
录入身份信息(学通社记者 吴采睿 摄)
“大家要搭建采样点,进行物资搬运,录入信息、维护秩序等工作。”有时采样人数过多,恰逢登记系统崩溃,天气又十分炎热,许多等待的人口中满是抱怨,现场秩序维持十分困难。但在此条件下,张露和其它志愿者们也不急躁、不后退,耐心解决好各种问题。
在核酸检测志愿服务还没有完全普及时,没人轮班,志愿者们需要连续工作6、7个小时。
张露回忆道:“庞大的工作量经常使登记人员信息致使手机电量耗尽,一耗尽就马上用充电宝插着接着录,不曾有一刻停歇;有时也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酒精消毒、撕棉签等工作,一直站着完成各项工作直至采样结束;有时还需要一直讲话,一天下来嗓子是哑的。”
“虽然辛苦,但却有满满的获得感。”她说,“到现在,志愿服务的队伍在壮大,这份工作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在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风将棚子吹得左摇右晃,雨滴猛烈地击打着棚子,雨棚中间的缝隙还可能会漏水。然而因为工作原因,文法学院张学文等志愿者无法时刻为自己撑伞,而一心只为核酸采样工作能顺利进行的他们,也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衣服早已被打湿。
工作结束时,张学文才发现衣服裤子鞋子都湿透了。“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辛苦。”张学文说,“在如此闷热的季节,那些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志愿者和医护人员,才是最辛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