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灵魂的唤醒,对精神的塑造。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可见,教育的关键因素是爱。当教育充满爱时,“催化反应”也就发生了。
作为教师,如何通过课堂与课外结合实现价值引领、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达到师生融乐和“三全育人”的作用?笔者认为,不妨做一位爱生活、爱读书、爱教育、爱学生的“四爱”老师。
爱生活。生活即教育,热爱生活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学生,才能培养出品格优秀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如何让学生感知老师对生活的热爱呢?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你。老师可在适当的时机介绍自己的成长过程、兴趣爱好到科学研究与教学理念等,可以“秀一秀”自己学生时代的照片和与家人的生活照,这些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学生也会慢慢向老师打开心扉。第二,教师要善于找到与学生共同的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同学们的自我介绍全面了解大家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老师不妨在课间播放学生们喜欢听的歌曲,偶然让学生来表演一首,老师也唱一唱,以课间的师生融乐促进课堂上师生的同学共进。第三,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锻炼。师生们一起参与体育锻炼,也是极好的交流方式,在运动的切磋中,不仅促进了师生融乐,学生们也会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下渐渐爱上运动,热爱生活。
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教出爱学习的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教师日常的一言一行,就透露着自己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思考的问题和想成为的人。第一,要常读专业书籍和文献。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不读书,自然就会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也看不到学科的前沿与未来,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第二,要精读阅读文史哲类的书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思政元素如盐一样融入水中,教师提升理论素养是关键。唯有将案例背后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课程思政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第三,要多读闲书。生活不止眼前的工作,还有诗和远方。生活中难免有烦恼,读书,不失为一剂有效的“解药”,在阅读中找到更好的自己。书读多了,老师自然就会成为一束光,在绽放自己的同时点亮学生。
爱教育。教育即事业,教师有情怀,课堂有温度,这是最好的“三观”教育。教师对待教学、课程和课堂的认真态度,既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更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如何将热爱转化为行动?第一,要精心备课,备教材、备文献,备学生,备环境。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将影响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良好的教风更能铸就良好的学风。第二,教师要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出了新要求,加强教学研究是贴近学生、引领学生的前提保证。第三,教师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也是使课堂教育具有学理深度的关键,科教融合可以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学生。学生即孩子,教师要视学生如己出,严慈并济、润己泽人。教师对学生的爱被称为“师爱”。师爱是教师道德的最高境界。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有意识和理性的,是纯洁而全面的,是普遍而持久的,是一种无私、高尚的大爱。做好教育工作就是要热爱学生。第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由指导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自由互动、探索科学问题。将师生融乐的效果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抬头率”和“点头率”,转化为学生“顿悟”后眼中闪烁的光芒、转化为对科学问题的奇思妙想。第二,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微笑面对学生。有爱才有真的赏识和认可,根据罗森塔尔效应,教师良好的期望和爱,是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动力之源。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育的艺术,关键在于激励和唤醒。微笑是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法宝,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也是激励学生敢于提问和质疑的舒缓剂。第三,用爱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创新力。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允许学生犯错。对学生成长规律的尊重,就是对学生最深沉的爱和信任。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份包容,营造轻松自在的氛围,学生才会更愿意在“做中学”“错中学”。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老师只爱他的事业,那么他只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老师像他的父母一样爱他的学生,那就比一个读过很多书却不爱他的事业或他的学生的老师更好。如果一个老师把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老师。”身教胜于言教,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读书、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全面发展的老师终将成就全面发展的学生。
(本文作者系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曹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