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刘鸽 肖钦上)6月3日,由校团委主办、大学生艺术团舞蹈团承办的2022年舞蹈专场演出“我们的歌”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
晚上七点,随着大学生活动中心剧场的大屏幕缓缓拉开,一段由舞蹈团团员录制的视频呈现在观众眼前,视频中他们在狮子山广场、图书馆、运动场等地翩翩起舞,用自己热爱的舞蹈向学校表达独特的问候。视频最后,他们来到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前的广场,镜头跟随着舞者的脚步进入剧场,灯光亮起,演员们走上舞台向观众致礼,演出正式开始。
花间意(学通社记者 徐剑锋 摄)
抬龙王(学通社记者 徐剑锋 摄)
第一段舞蹈名为《花间意》,演员们身上嫩粉色的裙摆上下翻飞,手中轻盈的绢纱飘浮拧转,脚下的步伐轻巧自在,缤纷变换的灯光让她们仿佛置身花丛之间,伴蝶起舞,随花摇摆。身姿之美与队形之美都展现在演员们不断地舞动之中,青春之花在灵动的身形之中绽放。
“九儿我送你去远方”,舞蹈《抬龙王》最早表现的是陕北人民祈雨时的歌舞场面,后来用于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员们把这一民间舞蹈带入舞台,她们腰部运用自如,仰身、翻身、扑身,一双双巧手或提腕、或压腕,快速到位,干脆利落,充分表现了陕北人民特有的豪迈、热情。
我等你(学通社记者 贾胤华 摄)
“几时行云何时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独舞《且看行云》的表演者舞姿灵动,裙裾飘飘,脚下的变化如同春日流水一般涓涓潺潺,行云时卷时舒,伊人亦如行云,时而顾盼沉思,时而飘然婆娑,在云间不断追寻自己的方向,或有迷茫,终有向往。
《我等你》用舞蹈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千千万万“军嫂”的日常生活和伟大担当,有多少勇往直前的军人,就有多少默默承担小家责任的军嫂。《我等你》塑造出的军嫂形象生动立体、贴近真实生活,军嫂们坐在椅子上注视自己双脚一步一步向前,丈量着自己与丈夫的距离,细数还有多久能与丈夫相见的情节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手扶灯火(学通社记者 贾胤华 摄)
我们的歌(学通社记者 徐剑锋 摄)
一盏灯笼,在漆黑的舞台上亮起,两位托举者面带沉重。警报!是警报!人们四处逃窜、不知所措,象征着光明的灯笼一盏盏熄灭,没有希望了吗?不!身着各式衣装的英雄儿女一个接一个倒下,最终顽强地抵挡了空袭,守住了那万家灯火。《为了万家灯火》用舞蹈的语言回望“重庆大轰炸”的历史,缅怀英勇献身的抗战英烈,用鲜活的艺术形象致敬平凡的英雄儿女,致敬永不妥协的抗战精神,饱含深刻的历史意义。
舞蹈《我们的歌》以黑白琴键为创作灵感,艺术地展现了舞蹈团的生活和排练日常,饱含着演员们对舞蹈团的款款深情。16位同学组成的黑白琴健,时而舒缓,时而激烈,就如同他们的青春,有黑白想偕,亦有矛盾冲突,但无论怎样,这段青春是他们最美的年华。
惜春去(学通社记者 贾胤华 摄)
艳红的裙摆如花瓣盛开,悬挂的金饰摇曳作响。移颈、绕腕、抖手回眸,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生动的舞蹈语言再现塔吉尔族经典旋律的动人情感,伴着热烈而奔放的音乐声,舞者用旋转、交错的舞步与灿烂的笑容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
春天离去,青春也悄然走远,怀着惋惜与无奈的心情,舞蹈《惜春去》再现了唐代宫廷乐艺人的离别之景。裙摆飞扬,舞步蹁跹,女子们在舞台上回旋舒展,整齐的步伐与探手,几十人如一人的舞台上尽洒她们对于青春的不舍留恋。
送别(学通社记者 徐剑锋 摄)
舞姿曼妙,体态婀娜,一位女子对着铜镜细细梳妆,面带愁容,一舞《点绛唇》刻画出女主人公独守深闺的思念与愁苦。乐声渐起,愁情更浓,女子一会儿慢舒广袖,一会儿急动莲步,行云流水般在舞台中来回。最终,女子一抬眸,从铜镜望向远方,良人未归,愁思依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伴着悠悠乐声,舞蹈《送别》开始。一凳一舞与一群人,他们在舞台中央紧紧相拥,却又不得各自离散,望着彼此的背影说再见。大屏幕上放映着过去的照片,那些曾一同打闹、一同欢歌、一同齐舞的日子不会消失,他们面向屏幕挥挥手,向过去告别,相逢的人会再相逢,青春的记忆永不褪色。
飞翔(学通社记者 贾胤华 摄)
远山不远(学通社记者 贾胤华 摄)
舞蹈《远山不远》以思念与牵挂的情感内核,展现出支教者与山区孩子们的故事。攥住衣角、托举远望、替她背上前往远山的行囊,两名舞者的动作写尽无数支教人与亲友分离的缠绵。灯光追随之下,学生与老师牵手,彼此追随,一同舞蹈,老师将青春年华洒进大山里,学生为老师献上最美的鲜花,从此远山不远,爱与坚守在远山发芽。
土规2001班的李晓霞观后不由发出感叹:“我能够从演员的舞步与肢体语言中体会到角色情绪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她们付出的心血。”
本次演出以“我们的歌”为主题,象征着舞蹈演员们在每一分勤练、每一个舞台,每一次起落中奏响的青春之歌,亦表达着当代青年人的朝气与风华。纱丝飘逸、裙摆飞扬、身形优美、舞姿灵动,舞蹈团的演员们用精湛的舞艺,把舞蹈之美、艺术之美、生命之美展现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美的盛宴。
审核人: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