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耕读路上】文法学子赴襄阳开展乡村振兴实习实践

核心提示: 炎炎盛夏,文法学院46名师生赴襄州区和枣阳市开展为期17天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拟评估调研。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农村了解现状,在实践中促进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助力乡村振兴。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成 卜萌)炎炎盛夏,文法学院46名师生赴襄州区和枣阳市开展为期17天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拟评估调研。同学们走出校园深入农村了解现状,在实践中促进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培养“知农爱农”情怀,助力乡村振兴。

了解特色产业,感知振兴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不发展,乡村振兴就容易后劲不足。”襄阳市襄州区峪山镇泉水村党支部书记林清海在和调研队员们交流时屡次提到产业的重要性。

他介绍说,襄州区峪山镇深厚的土层,疏松的土质为红薯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红薯在当地有着“金元宝”的美誉。前些年,村里一家农户通过学习其他地方种植红薯经验,率先采取一年两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他还依靠土地流转,扩大种植面积,收入也大大增加了,这位农户的行动在村里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带头作用,当地也兴起了种植红薯的热潮。

为了打通销路,扩大规模效益,峪山镇还成立长山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育种、种养、收购、贮藏全套经营体系,销路遍布全国各地,给本村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林清海表示,下一步,峪山镇计划探索红薯加工模式,招商工厂引镇入村,延长红薯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

探寻红色文化,感受振兴活力

峪山镇有襄阳县(现襄州区)苏维埃县政府遗址,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后方医院和红军枪炮厂、赵英革命烈士故居等红色资源,如今,苏维埃政府旧址已被襄阳市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其重建为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其他红色资源也在有序开发中。

在与当地基层干部访谈中,调研队员了解到,峪山镇正积极发展文旅产业,以红色基地建设为抓手,采取项目制方式,将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结合,充分发挥峪山镇特色优势,联合市文旅局打造襄东南红色旅游路线。

峪山镇副镇长段涛介绍,整合各村的红色项目,打造峪山镇红色旅游路线是因地制宜确定的发展路径之一。“一方面可以传承革命先辈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红色革命精神,提振村民精气神,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村庄间道路网络联系,吸引游客来到本地,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段涛表示,我们希望文化积淀为乡风建设、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逐步构建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入户走访村民,感悟振兴精神

实践团成员还入户走访了不少村民,在与村民交流访谈中,村支书董自辉的故事让大家印象尤为深刻。

2013年,本可在外地谋得更高收入工作董自辉毅然选择回乡担任村支书回报这片陪伴他成长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梦”。

回到村里后,董自辉一直想方设法推动乡村振兴。为拓宽村民就业渠道,他抓住高速服务区正好建在董岗村片区的机会,不断和交通部门沟通,最终为村民争取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为了培养农业人才,董自辉多次组织农村居民参加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并定期邀请村里种植经验丰富的村民分享各类种植技术与种植经验。

这几年,村里人口袋渐渐鼓了,董自辉又琢磨起“村容村貌”来。“中央文件说了,咱们不仅富起来,还要要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他多方求教,努力为董岗村设计“小三园”,将菜园、花园和果园结合,让每家每户“有得吃又有得看”。

在了解董自辉书记事迹后,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卜萌颇有感触地说:“村两委成员的年轻化,可以为乡村注入新时代活力,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很强的带动作用,尽管乡村面貌正在焕然一新,但仍然可以看出农村空心化,青壮年流失特征显著。我国乡村面积广大,同时正处在农业现代化转型时期,各方各面都需要有人投身乡村建设,这些天的调研让我切身体悟广阔农村大有可为。”

据悉,此次文法学子赴襄阳实习实践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组织本、硕学子开展为期17天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模拟评估调研。第二阶段遴选一批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襄州开展为期60天的驻点实习,参与乡村振兴动态监测基地建设。此项行动是华中农业大学与襄州区人民政府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为农村发展专业研究生提供锻炼平台,为襄州吸引华农人才播下“种子”,推动襄州乡村振兴与共建先行县事业向前迈步。

审核人:周治瑜

责任编辑: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