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媒体华农 > 正文

【光明日报】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卓越文化涵育拔尖人才

核心提示: 近日,湖北省“创响荆楚•农业科技”媒体交流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与会媒体记者团一行走进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参观了解实验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感受实验室30年的精神文化积淀。

近日,湖北省“创响荆楚•农业科技”媒体交流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与会媒体记者团一行走进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参观了解实验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感受实验室30年的精神文化积淀。

这座成立于1992年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国家历次实验室评估中均为“优秀”,保持了30年全优记录,是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以来,实验室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3位研究人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评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水稻、油菜、棉花、玉米、柑橘、番茄生产培育了大量新品种,逐渐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巨轮”前行,文化护航。“实验室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坚持精神文化铸魂、学术文化强基、管理文化固本,铸就了‘激扬梦想、追求卓越’的实验室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启发教授说。

在这里,艰苦奋斗的精神文化刻进基因——

建室之初,实验室一穷二白,经费短缺、水电无法保障、空间极度匮乏。科研人员筚路蓝缕创业,自筹经费建成储水白塔,解决科研用水难题,由此产生“穷思变,困求进,苦图强”的小白塔精神。在此精神指引下,科研人员自力更生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历经4次搬迁,实验室从简陋狭小的工作间,建成了设备精良、设施配套、国际一流的农业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如今,小白塔依然屹立在华中农业大学校园,成为华中农业大学师生继往开来的精神坐标。

历经数次搬迁的实验室于2015年搬进新大楼(华中农大供图)

历经数次搬迁的实验室于2015年搬进新大楼(华中农大供图)

随着空间跃迁的还有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成立之初,实验室创立者们立足当下放眼长远拟定总体定位,即“围绕农作物遗传改良总体目标,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从作物的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研究作物性状的遗传机理,进行品种改良……”30年来,实验室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如今这段话仍装裱在实验室大厅,成为科研人员始终的坚持和坚守。

在这里,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成为共识——

“我一直激励师生主动对标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如果所做工作两者都不符合,那还做它干什么呢?”张启发引导师生把追求卓越作为科研追求,激励着全体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

早在建室之初,实验室第一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国油菜遗传研究开拓者刘后利先生,我国柑橘研究奠基人之一章文才先生以及实验室创立者之一、棉花遗传育种学家孙济中先生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就以追求卓越、严谨治学、勤奋钻研的精神为实验室科研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树立了良好典范。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左一)向媒体记者团介绍实验室创新成果(华中农大供图)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左一)向媒体记者团介绍实验室创新成果(华中农大供图)

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实验室接连产出世界前沿的研究成果。近两年,严建兵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的杨小红、李建生团队解析了玉米和水稻的趋同选择遗传机制,发现玉米和水稻增产的关键基因,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欧阳亦聃教授、米甲明副教授联手实现了“一桥飞架籼粳,天堑变通途”的设想,对未来培育高产籼粳杂交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油菜院士”傅廷栋正向盐碱地进军,选育耐盐碱、改良土壤的油菜新品种;张献龙教授团队结合多种基因组学技术构建了棉属泛基因组,架起棉花种间交流的桥梁;张建伟教授建成世界上首个基于同源基因的水稻泛基因组综合数据库——水稻基因索引数据库,向全球开放免费使用……一批批重要发现和突破正在发生。

在这里,规范严格的管理文化融入自觉——

实验室坚持从细微处着手抓日常管理,不提倡45岁以下人员空手乘坐电梯,要求入室换鞋,每日检查安全卫生,对违反规定的情况予以公开通报批评,发动“厕所革命”……

对于卓越人才而言,规范的行为是基本要求,有组织的科研才是重点工作。实验室不定期邀请全球知名学者分享交流。实验室大楼里的会议室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通常好几个课题组、团队的组会、报告同时进行。即便是春节期间,实验室都正常运行。科研人员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埋头做研究。“每天晚上11点,万家灯火熄灭时,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大楼前熙熙攘攘,人流如潮,这就是‘作重’人的日常写照。”博士生吴玉莹说。

欧阳亦聃教授(中)、米甲明副教授(左二)与同学们一起在水稻温室交流探讨(匡敏 摄)

欧阳亦聃教授(中)、米甲明副教授(左二)与同学们一起在水稻温室交流探讨(匡敏 摄)

一流人才培养离不开一流的行为规范。为了强化博士生的学术道德意识,杜绝学术不端现象,实验室推动学校制订了《华中农业大学学术规范》和《华中农业大学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暂行办法》,建立起“交规式”学术不端行为惩治体系,旗帜鲜明地亮出学术研究工作的底线和红线,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走出实验室大厅,白居易的《观刈麦》浮雕映入眼帘。

实验室主任熊立仲教授介绍,这首诗歌反映了曾经农民辛劳、农村贫苦的景象,时刻提醒科研工作者为改善我国农业农村的面貌而奋斗,为引领新一次农业绿色革命再谱新篇,为实现种业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夏静 张锐 通讯员 晏华华

点击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韩佳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