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耕读路上】“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华中农大学生党员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峒山村开展深入调研

核心提示: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7月5日至12日,华中农业大学赴鄂州、宜昌、武汉学生党员专项社会实践团来到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乡村发展情况,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队成员在峒山村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通讯员 曹钟允 摄)

实践队成员在峒山村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学习(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杨淑婷 曹钟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鄂州市峒山村视察工作,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7月5日至12日,华中农业大学赴鄂州、宜昌、武汉学生党员专项社会实践团来到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乡村发展情况,助力乡村振兴。

多方助力,科技兴农促发展

峒山村依山而建,长港河环抱村庄而过,拥有良好的水土条件,村里世代以家庭为单位耕作为生。近年来,峒山村致力于将原先扁平、单一的农业结构立体化,促进高效高质量农业生产,发展地方特色产业。

实践队采访峒山村水稻种植大户陈少卿、郭汉锋(通讯员 曹钟允 摄)

实践队采访峒山村水稻种植大户陈少卿、郭汉锋(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实践队员们专访种田大户陈少卿,详细了解村内主要农业种植模式——虾稻。在采访中得知,陈少卿是峒山村首批在村委引导下引进“虾稻”种养殖技术的农户之一。

养殖初期,面对完全陌生的生产方式,陈少卿和其它几户村民并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多次前往湖北省潜江市、监利县等小龙虾养殖产业成熟的地区交流学习,回村后,又结合峒山村的自然条件不断改良种植方法。在探索与尝试中,陈少卿的第一批虾稻丰收了:“回本了,还小赚到一点,当时很惊喜。我们有正确的养殖方法,又肯付出,峒山村自然条件这么好。没道理不成功的。”

有了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虾稻。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峒山村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撒种、播种时节,养殖户向合作社租用农机,在专业工作人员操作下工作。据村民说,虾稻丰收时节,峒山村每日能卖出2~3万斤小龙虾。

实践队在峒山葡萄园内了解滴灌技术(通讯员 曹钟允 摄)

实践队在峒山葡萄园内了解滴灌技术(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实践队员还深入田间,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我总担心这个机器比不过人,怕它出问题,没事就过来看看,但一直挺好的,我们省事很多。”峒山葡萄园员工陈文水轻轻拍着滴灌管道笑着说。

引入大棚和滴灌技术后,村民原先一日十几小时的工作量大大减少,园里的葡萄产出质量也更加稳定。俊峰农业合作社在园区铺设内部线,引进自动浇水系统。“在手机上就能给整个园区浇水,我们平时只要处理除草剂对付不了的宽叶杂草就好。”在园区工作的陈秀英向同学们发出了邀请,“今年10月,欢迎你们来吃橘子!”

实践队探访峒山村村民(通讯员 曹钟允 摄)

实践队与峒山村村民交流(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实践期间,在村子里走访调研的实践队员们遇到了“峒山老姐”陈红又。她在抖音拥有1.4万粉丝,一次直播可以帮村里卖掉数万斤桃子,自家鱼塘也引入了“农家乐”元素,在直播的宣传助力下,不少“钓友”慕名而来,满载而归。村口的道路旁不时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当季特色农产品宣传牌,勾勒出丰收的颜色。近年来,到访村里考察学习党建工作的企业、团队、大学生也将峒山村的建设成果、农业发展以更多元的方式传到四面八方,峒山的声音更快更准地被中国、被世界听到。

从科技成果在生产一线的实践运用,到从单户到集体共同富裕传帮带的发展方式,从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到与时俱进汇聚多方力量宣传峒山声音,峒山村以农业发展为必由之路,踔厉奋发续写乡村振兴的蓝图。

与时俱进,产业文旅深融合

悟之于心,践之于行。峒山村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健全农业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多种产业,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在讲解员韦乡怡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全面了解了峒山村产业发展的历程。

“想要富,先修路。”2013年峒山村对原本土路、石子路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主干道全部修成柏油马路。2017年夏天,峒山村全面启动“厕所革命”,采取“奖补并行”的方式发动村民改厕入室,村里统一铺设地下管网,建设污水处理末端。峒山村环境的整体改造让整个村子焕然一新,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还为招商引资、产业引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村口处,花色火红,姿态优雅的卷丹百合在微风中摇曳。依托良好的自然生产条件,峒山村春之染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武汉市农业科学局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了春之染百合园,开展百合种植、深加工等一系列产业活动,提高百合的附加值,促进村民增收。除此之外,春之染百合园还致力于推广百合文化和旅游产业,通过举办百合花展、百合采摘等活动,在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中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进程,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实践队在峒山村村民邀请下到家中聊天(通讯员 曹钟允 摄)

受村民邀请,实践队到村民家中话家常(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村子中轴线最深处,200亩的水杉林中,是返乡创业者陈川修建的栖客露营基地,32岁的陈川致力于建设能留得住峒山村记忆的旅游基地,将乡村文化融入露营活动中,树林里搭起专业的户外帐篷,有接待中心、便利店,还修建了6座土灶,供体验户外烹煮。峒山后,荒芜废地成了樱花产业园区,春季各色樱花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鱼塘旁,废弃的渔业厂房被改造成咖啡厅,“稻香咖啡”的推出让这里摇身一变,成为峒山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名片……今年四月,峒山村顺利通过国家3A级景区的验收,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产业兴旺,民勤村美的景象。

以“山水乡愁”为品牌,峒山村上下同气连枝,齐心协力,埋头苦干,通过村委会,企业和村民三方的共同治理制造,成为文化与产业同兴旺新农村。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共发展

无论是三农工作的稳步推进还是文化产业的多样化发展,都离不开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们的指导。在7月12日的座谈会上,实践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队在峒山村村委会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概况(通讯员 曹钟允 摄)

实践队在峒山村村委会了解党建工作(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千亩稻田与香莲栈道的成功修建,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员会长期持续的工作。”峒山村村民委员陈庚说。1993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产量,村里开始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但由于信息闭塞和知识匮乏,许多村民对于这一决策并不理解。为了让这一制度顺利推行,村领导班子多次前往村民家中,向他们普及相关知识,细说将土地集中统一种植对农业生产的益处。渐渐的,大部分村民都明白了这一制度的好处,加入土地流转的行列。村委会将土地集中起来,由专人统一种植经营,让土地不再被抛荒,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规模化的经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使用程,提高了生产率。村民们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家家户户都喜笑颜开。

实践队与峒山村水稻大户座谈(通讯员 曹钟允 摄)

实践队与峒山村水稻大户座谈(学通社记者 曹钟允 摄)

“我虽然不在村里担任职务,但只要村里需要,我一定会来。”对于郭汉锋来说,党员并不只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义务。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时时刻刻发挥带头作用,为村子、为村民贡献一份力量。“虽然不是干部了,但还是党员,应该关心村里的事务。”2013年与习近平总书记同桌交流的村民代表陈阿姨说。虽然年逾六十,已经退休,但她仍然坚持参加村党支部每月一次的党员学习会。峒山村的党员们不忘初心,带领群众在农业发展和产业建设上提高本领,增强能力,化解村里的矛盾利益和纠纷,乡村治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队员张雪丽说:“峒山村调研的几天,我们切身体会到党的领导在农业农村发展和产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作用。作为华农学子,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切嘱托,苦练本领,为乡村振兴事业奉献青春力量。”

审核人:代金贵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