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青春 > 社会实践 > 正文

【耕读路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赴荆门开展“研学屈家岭,寻耕五千年”社会实践

核心提示: 7月23日至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黄美琴 张新宇 方菲)7月23日至2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屈家岭农耕文化博物馆(通讯员 张新宇 摄)

实践团队成员参观屈家岭农耕文化博物馆(通讯员 张新宇 摄)

走进农耕遗址,探寻文明起源

7月23日,实践团队来到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该遗址公园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内有稻作遗存和居址、陶窑群等重要农耕遗迹与文物。在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党组书记熊建宏与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一行人参观了博物馆、祭祀台、建筑遗迹和环壕遗迹等重要农耕遗址,深刻领略到了农耕文化跨越千年的灿烂光辉。熊建宏介绍:“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具有文明溯源、农耕体验、生态休闲特色的文化遗产景区,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全面展示着屈家岭文化在早期农业社会和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场馆内的农耕生活生产场景展示与文物展览参观中,团队成员不仅惊叹于古人高超的农耕智慧与技艺,也体悟到农耕文化中“重农固本”“天人合一”“守望相助”等价值理念。农魂屈家岭,农脉五千年,遗址公园中的文化符号中蕴含着的农耕文脉,让团队成员纷纷感慨,“农耕文化中的生活生产智慧对社会的存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华农学子,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使命。”

实践团队成员在金色农谷研学基地观察石磨(通讯员 张新宇 摄)

实践团队成员在金色农谷研学基地观察石磨(通讯员 张新宇 摄)

体验农耕文化,厚植爱农情怀

7月24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了湖北省金色农谷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在副校长周丽与基地工作人员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实践基地的农耕文化展示馆、传统农业实践体验园和智慧农业体验园等,并就农耕文化融入青少年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周丽谈到:“农耕、农垦和农谷是屈家岭的三张特色名片。基地利用屈家岭地区充足的文化资源,通过农耕文化的实践教育,大力倡导‘阳光、责任、尊重、创新’的文化理念。”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占地1.8万亩的白鹿春养殖基地。该基地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起了周边农家乐、民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团队成员与湖北白鹿春实业股份公司董事长赵贵香进行了深度交谈。在交流过程中,团队了解到赵贵香的创业经历,她在城市创业成功之后仍然心系乡村,厚植爱农情怀,投身白鹿春养殖基地建设,长年累月扎根山野,驻守农村。赵贵香表示,“广大农村大有作为,我想在农村闯出一番天地,肩负起兴农使命”。她也勉励青年学子要学会扎根泥土,探索自然中蕴含的真谛。团队成员深受鼓舞,表示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实践团队成员与教育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访谈(通讯员 易雯雪 摄)

实践团队成员与教育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访谈(通讯员 易雯雪 摄)

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7月25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屈家岭教育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近几年屈家岭的文旅发展进程:一是加速引进项目,筑牢文旅产业“长链条”;二是加速完善配套设施,打造文旅产业“好环境”;三是加速创建品牌,形成文旅产业新格局;四是加速融合发展,凝聚文旅产业“大合力”等。而后,实践团队以“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主题宣讲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表示十分期待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进一步发挥屈家岭独特农耕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铸魂、文化赋能作用。

在屈陶文创产业园,副总经理徐庆勋带领团队参观了黑陶工艺制作区和邓万春工作室,直观感受了屈窑屈陶的文化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随后,实践团队与产业园相关工作人员开展了以“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为主题的小型座谈会。通过座谈交流,团队成员感受到了非遗传承工作的不易,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只是静态的文化符号,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推动非遗技艺的生活化、大众化,融入现代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

实践团队还前往集黄桃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省级“文明村”——月宝山村,实践团队与当地村干部、村民进行座谈,并前往黄桃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在田间地头了解黄桃种植情况。村支书王立冬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通过举办桃花节、黄桃采摘等文化活动,村里积极发展黄桃外销,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也增加了农民收入。”村民谌庆军深情表示,“过去村里都是靠种田获取收入,后来在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的支持下开始种植黄桃,每年桃花盛开和黄桃采摘的时候,吸引了很多游客来赏花摘桃。”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不仅体验了中国农谷屈家岭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也感受到了政府部门、文旅企业、村干部、村民对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实践队员余智勍谈到,“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要发掘提炼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杰出农耕成果,传承其蕴含的精神价值,讲好中华农耕故事。”    

带队老师方菲总结,“我国的农耕文化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中华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新时代的农耕文化传承工作要结合乡村振兴背景寻求新的突破点,积极回应‘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审核人:吴珊

责任编辑:晏华华 刘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