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耕读路上】在暑期社会实践中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华中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实践活动

核心提示: 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这个暑期,华中农业大学学子奔赴新疆、西藏、甘肃、内蒙古等地,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国情考察、调研走访、学习交流、志愿支教等方式,努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播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这个暑期,华中农业大学学子奔赴新疆、西藏、甘肃、内蒙古、贵州等地,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国情考察、调研走访、学习交流、志愿支教等方式,努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走访中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共同体。

公共管理学院赴拉萨市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日光城”拉萨,在拉萨典型的多民族社区鲁固社区,通过实地采访、访谈录制等方式探索了解社区在促进多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共建中的做法与成效。

实践团到来时,恰逢该社区联合西藏网信办的融媒体发展交流会,实践团成员通过采访工作人员以及参与社区活动,走访居民大院、居民委员会,较深入了解社区民族观念教育的普及和建设。从调研中同学们了解到该社区里生活着多种少数民族,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互相帮助,邻里和睦。在与社区居民交流中,同学们感受到,正是在社区的不断努力下,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得到了促进,在和谐多元的社区环境营造中更加强了彼此的了解,凝聚社区共识,促进社会融合与和谐发展。“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居民充满着满满的幸福感,也真正感受到了在民族团结中,凝聚力量共铸美好社会的成果。”实践团成员旦增旺堆说。

微信图片_20230811112657

实践团在拉萨堆龙德庆区乃琼中心小学与小学生们分享(公共管理学院 供图)

实践团“趁热打铁”,随即他们走进拉萨堆龙德庆区乃琼中心小学,与小学生们一起开展 “我的故事之民族团结实践分享”主题活动。实践团成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分享他们在调研中的感受,小学生们也结合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经历,讲述着他们对于民族团结的理解。

实践小队正在采访玛康大院负责人阿佳次仁

实践团成员正在采访玛康大院负责人阿佳次仁(经济管理学院 供图)

经济管理学院“高原石榴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则来到“拉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大院”冲赛康社区玛康大院,这是一座集藏、汉、回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院。玛康大院负责人阿佳次仁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与他们讲述着大院在坚持民族团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的实践与成果。阿佳次仁一边说着,一边还招呼大院里的居民与同学们交流。

实践小队与徐叔叔的合照

实践团与扶贫爱心超市店主徐光荣在超市前留影(经济管理学院 供图)

“要将各族群众关心的小事时刻放在心头,是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为了让实践团成员有更丰富的感受,阿佳次仁带领实践团成员走进了冲赛康社区扶贫爱心超市。这是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超市,每个月超市都会拿出固定的利润分红来帮助社区困难群众,用力所能及帮助到需要帮助的社区居民,店主名叫徐光荣,来自四川,1989年进藏,2010年光荣入党,是一个有名的民族团结先进工作者。徐光荣和同学们说,“藏汉都是一家人,作为党员更应该带头搞好民族团结,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各民族底气更足、日子过得更好是我的初心与使命,我将坚持下去。”分别之时,他还不忘嘱咐同学们,要永远跟着党走,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在感受边疆乡村振兴中提振信心

位于国道318沿线的西藏“桃花第一村”嘎拉村远近闻名。2021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嘎拉村考察乡村振兴等工作,他深情地说:“乡亲们的好日子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也是你们自己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西藏发展政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隔两年,嘎拉村变化如何,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西藏林芝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同学们来这里一探究竟。

夏末,嘎拉村桃花早已落幕,但格桑花开满山坡,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来这里游览。实践团成员走在村里,记录着看到的一切。村容整洁、路域清净、宁静祥和、景色宜人,作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代表之一,嘎拉村的变化让同学们赞叹不已。

图为聆听嘎拉村书记介绍嘎拉村发展历程_副本

实践团在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介绍下了解嘎拉村发展历程(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在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的指引下,实践团成员在村展览馆参观了解嘎拉村的历史与变化,认真倾听习近平总书记到嘎拉村考察的故事斌,并在参观后与边巴书记进行了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嘎拉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桃花节为依托,做好“旅游+”的文章,以桃花产业带动持续增收, 推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经济宽裕、衣食无忧、共同富裕的美好局面,让村民不仅吃上了“生态饭”,还走上了“致富路”。

图为采访嘎拉村书记

实践团成员采访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嘎拉村通过丰富桃花节内容、延长桃花产业链,真正走上了产业振兴之路。”边巴激动地和同学们说,嘎拉村2022年农村总经济收入达到120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9万元,村民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实践团成员桑旦尼玛顿珠这样说。

现代农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保障粮食安全,更推动着乡村的整体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边疆的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也成为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同学们关心的问题。

刘立军老师带大家观察根瘤菌_副本

刘立军老师带领实践团成员作田间观察(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新疆伊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国家麻类产业科学家刘立军的带领下来到新疆农业科学院伊犁州分院,了解新疆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实践团成员走进玉米、大豆、小麦、亚麻、甜菜试验田,在伊犁州亚麻实验站站长张正的悉心讲解下,学习了解如何用现代种植技术研究培育出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

实践团成员体验分离亚麻籽_副本

实践团成员体验分离亚麻籽(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在学习中,同学们深深感受到,在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新疆,农牧产品特色鲜明,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突出,特别是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等的科技人才优势,提高了现代种养业效益,让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大有可为,我们必将大有作为”,实践团成员艾力亚斯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大家通过调研学习,看到了农业科学家们在新疆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让边疆的现代农业得以发展深受触动,大家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学习研究方向有了清晰认识。

在探访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出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各民族引以为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为了学习民族文化、传承“非遗”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地,探访当地文化博物馆,走访“非遗”传承人,体验民族文化。

古城河州位于甘肃南部,是一座“宝藏”之地。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甘肃省临夏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这里,感受这里醇厚的“非遗”文化。

非遗传承人马建新老师展示河州刺绣代表作

“非遗”传承人马建新老师向实践团展示河州刺绣代表作(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社会实践刺绣3

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马建新老师指导下体验河州刺绣(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社会实践贤孝2

实践团对河州贤孝“非遗”传承人李春文老师进行采访(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供图)

用色之大胆新奇且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河州刺绣,用河州(今甘肃临夏)方言说唱并配以弹拨乐结合叙事性民间说唱河州贤孝,汇聚临夏各民族群众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的河州砖雕,花纹瑰丽、纯净细腻马家窑彩陶……实践团队用了一周的时间通过参观、参与、采访、体验等方式,深刻体会临夏历史文化变迁、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以及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

实践团成员耿楚熠说:“在走访调研中,‘非遗’传承人几乎都提到了‘非遗’传承难的问题,河州刺绣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我们也深刻意识到,当代青年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积极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去,努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

苗银和苗绣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信息学院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贵州苗寨,对苗银、苗绣文化传承现状开展调研。

实践团成员与绣娘沟通交流 (乔梦园 摄)

实践团成员与苗绣绣娘交流 (信息学院 供图)

“为了记载自己的历史和记录苦难的经历,苗族用形象化的符号将其记录在服饰和银饰上,形成了苗族服饰装束鲜明的历史特征,各种花纹记载着诸多史迹,就像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 实践团成员先来到位于凯里的民族博物馆,对苗族银绣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在走访调研中,实践团成员与苗族银饰制作人、苗绣传承人细致交谈,从他们的故事感悟民族文化力量。

实践团成员试穿苗服 (张婷婷 摄)

实践团成员穿上苗族服饰与梅香村党支部书记顾兰花合影(信息学院 供图)

位于凯里市凯棠镇的梅香村曾是深度贫困村,在党支部书记顾兰花的带领下,依托扶贫政策,发展苗绣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帮助梅香村的妇女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凯棠镇梅香村,实践团成员找到了顾兰花,听她讲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动人故事。情到深处,顾兰花还拿出自己刺绣的苗族服饰,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绣法及图案的寓意,并热情地邀请同学们试穿。“盛装穿戴”的同学们与顾兰花一起跳起了幸福的苗族舞。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如今苗绣文化在大山里再生长再扎根再发扬,正如中华传统文化和乡土情结的生生不息。”实践团队成员乔梦园说,“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民族文化的传承融入生活,在像顾兰花一样的党员带领下,一个个梅香村从贫穷走向富裕,一片片民族文化生长的土地走向致富幸福之路。代代党员赓续血脉、同心竭力,必将为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开辟愈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文化繁荣,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用脚丈量、用眼观察、用心感悟,共同感受着各族群众在共建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分享着民族团结进步的甜美果实。

(本文作者系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记者 徐行 审核人 杨扬)

责任编辑: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