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至今,学生社区的发展历经了4个过程。2004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要“发挥学生社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第十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中谈到,要“积极探索党的工作进学生社区的有效机制”。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到,要“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到,要“明确‘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具体路径”。
我校的学生社区名为“荟园大学生公寓区”。“荟”,即“荟俊秀,荟资源,荟文气,荟活力”。荟园大学生公寓区,有着“价值引领强信念,三全育人聚合力,知情意行寓于境,五育融通促发展”的作用,且正逐渐由“日常办事的服务系统”转型为“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持系统”。
关于“建设学生社区,发挥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在学生社区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上进一步形成共识。首先,“闪亮的青春”成长分享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能够让文化育人实现全员育人力量下沉,打破身份界限、实现共同参与,构建价值共同体、情感共同体、行动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其次,在狮山校园中,一年间有云赏狮山春、读书节、艺术节等多样的特色活动,以此建立起全过程育人链条,满足学生不同学段的成长发展需求,建立文化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实施机制,在学生社区开展贯通入学至毕业的全过程文化育人活动。同时,强化全方位育人的力度,有效增强学生社区文化活动张力,拓展各类文化活动在学生社区的育人广度和深度,鼓励个性化,倡导自主性,有效引导师生在文化活动中创新思考、独立思考、深度思考。
第二,建立“双向融合”的社区交流机制。一是构建“师生融乐”新型师生关系,用好学生社区泛在学习环境,支持教师作为精神交往的引发者,倡导师生在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实践活动、体育活动中平等交流、深度互动。二是创设“浸润式”社区文化育人情境,将90%以上的重点文体项目集中在学生社区内开展。因此,师生得以在特定的文化情域中,通过自由平等的交往,感受真实的、鲜活的、立体的彼此,形成平等、亲密、和谐的教育关系,不知不觉地影响人、感染人、发展人。
第三,建立“自在开放”的共享机制。一是建设更具活力的成长共同体,充分利用学生社区泛在场域,鼓励学生以专长、兴趣和志向为联结,开展跨专业、跨年级、跨楼栋、跨身份、跨国籍的朋辈交流,鼓励学生社团或兴趣小组举办开放日、体验日活动。二是建设更具主动性的创意共同体,充分激发学生热情和好奇心,探索建立全校共同参与的文化项目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意实践、参加创新创业赛事、参与校园文化创意项目招投标,以立项方式支持学生将创意变为现实。
我相信,学生社区的转型建设,能够通过价值的塑造、人格的培育,最终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效果。
(本科生院副院长学生工作部部长 彭小川 学通社记者 孟丹琼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