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新闻专题 > 正文

从制度、校本、文化发力,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核心提示: 我汇报四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个方面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双一流动态监测对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关要求,二是关于制度文化的建设,三是关于校本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四是物质文化方面。

我给大家汇报四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个方面是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双一流动态监测对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关要求。

“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从建设维度和预期目标层面,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到了很重要的高度,是双一流建设的五大建设任务之一。分析双一流建设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包括三个层面:其一,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产生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其三,涵养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增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双一流动态监测对大学有三个监测点: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写实,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清单,博物馆、艺术馆的情况。

总体方案和动态监测提出了文化建设的要求,应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导向和根本遵循,近年来学校加大了文化建设的推进力度,从建设的形式和载体不断地丰富,但是文化建设的内容、重点任务、核心要素与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要求是不是完全契合。它是否深度契合我们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与目标,是否体现我们学校的学科特色、办学传统,能否对一流大学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对照要求进一步审视。

二是关于制度文化的建设。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指在大学内部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通过制度来规范和引导师生的决策和行为,它能够引导和塑造师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建立健全的制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制度文化的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学校的制度体系。2015年学校制定了《华中农业大学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在全国都是高校都是最早制定的,促成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还有个背景,国家的立法法修订,当时的邓院士是校长,是全国人大常委。2015年的人大会,通过了立法法的修订,邓校长参加了审议立法法的修订,体会到了立法法的重要性,回来后就推进了这个事情,觉得学校的规章制度从制定到实施也要管起来、规范起来。规章制度的管理办法从立项、前期研究、编制、合法性审核、审定发布、解释、宣传、修改与废止等对规划制度进行了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执行了这些年,虽然前期大家认为程序比较繁琐,不是很习惯,但是执行8年了,总体还算比较好。今年国家的立法法修订了,学校准备修订规章制度管理办法,重点是如何加强规章制度宣传解读、执行督导检查。但是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领导和老师有不同的声音,觉得规章制度编制管得太死、程序太繁琐,审核审定的程序复杂,感觉有退回到8年前的趋势。我们觉得还应该坚持,还是建议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工作。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是管理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有科学合理的制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制度文化,形成师生的行为自觉、文化认同和共同价值追求,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上升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

三是关于校本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我们要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学校史料,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需要系统梳理大学历史脉络,深入发掘文化内涵,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校史事件、校史人物和杰出校友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补充大学史料,丰富学校的故事。要加大校本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包括院系文化、学术文化、学科文化。应当高度重视校史研究和教育。我们的惯例是到整10年校庆的时候在开展相关的整理和挖掘。建议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将校史的发掘研究整理、宣传教育常态化。我觉得从四件事开始做:一是强化对包括校友的重要人物、事件的研究;二是加强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研工作,为学校文化补充新鲜的校园元素;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史宣传教育活动,为学校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精神文化支撑;四是充分发挥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校史宣传教育与学校办学传统和校训精神教育紧密结合。校史的教育不仅要出现在新生入学教育和新教职工的培训中,还要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教育教学全过程。我们在学科评估和一些材料的申报中,发现一些学科对自己学科的历史说不清楚,挖掘得也不够。要想师生和校友爱校荣校,必须要了解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是物质文化方面。我想着重分享的是道路和建筑命名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到校庆的时候才重视,开展了一次道路和建筑的命名,校庆过了,这个事情就放下了。新增的建筑还是按照申报项目时候的“一综”“二综”、工科楼之类的来命名,又没有标识,现在在校的师生都分不清楚“一综”“二综”“四综”“五综”在哪里,道路也是2018年校庆的时候命名过一次,没有明确的管理的部门,在整十年校庆之间毕业的学生回来的时候找不到自己当年的实验室在哪栋楼了,这个事情校友也反应过。建议还是要明确道路和建筑命名的责任部门、楼宇和道路投入使用后及时命名。另外,我们以前的建筑命名还是以用途为主题,要么是变更业主后就要变更名称,要么是师生校友约定俗成的名称与功能不符,更体现不了文化。建议楼宇的命名还是不要以功能和用途来命名,要用中性名,对校友来说也是个永久的记忆,也是个文化符号。

(本文作者系发展规划部 刘辉)

责任编辑:王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