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新桐)12月14日晚,以“冬日有‘棉’,衣被天下:棉花育种技术的探索”为主题的学术晚茶活动在荟园学生社区103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张献龙教授与同学们畅谈棉花育种技术和研究生成长。
谈及对科研的兴趣,张献龙院士表示,正是基于“让家乡变得更好”这一朴素愿望,他选择了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求学期间,张献龙院士始终惦念着家乡发展,立志学成奉献农村农业。在导师的引导下,随着学习不断深入,他将科研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深耕于棉花育种领域,致力于让我国棉花产业摆脱国外的技术依赖。张献龙院士鼓励同学们珍惜当下优厚的学习条件和科研资源,将给自己带来压力的“内卷”转化为内驱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寻找对科研的兴趣。
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张献龙院士也曾经历“一穷二白”的困难时期。1992年,博士毕业刚两年的他对分子生物学的了解还处于空白。学校刚刚成立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导师引荐下,张献龙院士得以跟随邓秀新院士一同进入实验室工作。回忆起当年的艰辛探索过程,张献龙院士表达的更多是对恩师和每位曾经给予他帮助的同事的感恩。他谈到,早在张之洞创办湖北农务学堂时期,美国棉种对中国就是限制出口的状态,进口棉种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如今经过一代代农业科学家的刻苦努力,我国棉花品种和种植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张献龙院士勉励同学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现实需求,将高质量可持续绿色发展作为下一步科研目标,探索如何在减少化肥农药和水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保证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并始终牢记学术道德规范,将学术道德作为开展任何科研工作的根本要求。
在科研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张献龙院士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方面深耕十余年,并分享了自己对于研究生成长的思考。他认为,加强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重视创新能力和支撑平台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要点。他建议研究生要多听、善听各类学术报告,不局限于本专业领域,而是广泛涉猎,从中学习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方式。他强调科学就是艺术,无论是汇报展示还是图片绘制都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体现高质量。在培养研究生方面,他则奉行“手牵慢牛、鞭打快牛”的八字原则,充分挖掘每位研究生的科研潜力,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坚持个性化培养。
同学们在交流互动环节踊跃发言。来自动科动医学院兽医专业博士生于子润就人工智能技术和动物疫苗在棉花产业中的应用与张献龙展开交流。张献龙院士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棉花产业也在积极探索智能化育种和智能化生产。他希望同学们就目前的痛点问题继续展开探索,争取早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应用。来自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生夏燕和周静波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请教了张献龙诸如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棉花纤维发育机制等专业问题。张献龙院士认真讲解了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区别及各自优势,并充分肯定了一线科研人的努力成果,鼓励同学们未来在更高的平台做出更高质量的成果,积极承担起下一代科研人的时代使命。
审核人:镇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