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

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奋斗的青春】霍星晨:把论文写在池塘边

核心提示: “把验证放在实验室,把论文写在池塘边。”这是2023年学术希望之星、水产学院霍星晨的目标与行动。从本科到博士,霍星晨深耕于水产领域,怀揣着创制渔用纳米抗菌肽,增强鱼类抗病力和生长性能的梦想,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赋能增效。

霍星晨同学在实验台(学通社记者 刘博文 摄)

霍星晨在做实验(学通社记者 刘博文 摄)

“把验证放在实验室,把论文写在池塘边。”这是2023年学术希望之星、水产学院霍星晨的目标与行动。从本科到博士,霍星晨深耕于水产领域,怀揣着创制渔用纳米抗菌肽、增强鱼类抗病力和生长性能的梦想,为水产养殖业赋能增效。

质朴愿望:“我想回报父母”

“大一时我有三门课程不及格,”霍星晨在被问到学习时略带羞愧的说:“18岁刚上大学时只想着如何玩。”

从一学期三门课程不及格到成为“学术之星”,亲情是他转变的一重大原因。大学期间送外卖、送快递的经历,霍星晨仍记忆犹新,“一件快递一块五,快递站抽取五毛,拿到手里的只有一块钱”。收入低、辛苦的实践经历使霍星晨意识到父母的不易,在生活上开始有了压力。“因为一直花费父母的生活费,大二大三时我就有了压力,感觉如果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父母。”霍星晨坦言。

考上研究生后,霍星晨的妈妈送他来到火车站,他便在心中暗暗地下定决心:在这里我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混出个人样儿来”。“想回报自己的父母”朴实而又坚定的心愿敦促着霍星晨一步步的努力前行。

霍星晨 (学通社记者 高言曦 摄)

霍星晨校园留影(学通社记者 高言曦 摄)

从考试挂科到学术之星,他的逆袭法宝是什么?霍星晨回答说:“将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刚成为研究生时,霍星晨并不适应研究生生活,感觉研究生比起大学更像是在“上班”,再加上学院对研究生管理严格,他的学习态度一度消极被动。

直到开始想要发文章时,霍星晨发现不读文献、不思考、不多作交流是写不出来好文章的。他说:“从导师教我去做什么、让我去做什么转变到我自己想去做什么,我开始自己主动地去读文献,去多思考,去把这个实验做好,这个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水产动物医学博士生张艳七说:“这个法宝是霍星晨自己练就的,也是最适合霍星晨的。他科研态度转变很快,每天主动早晨8点前到实验室,主动帮助师弟师妹装枪头,主动思考、动手、请教。尤其是参考文献方面,之前都是师兄师姐推荐给他,他在主动学习后,他可以自己去查找相关实验并设计好实验计划进行尝试。”

“只要是你主动去学,端正学习态度,就会慢慢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霍星晨笑着说。也正是凭借着这一法宝,霍星晨以第一作者发表9篇SCI论文,并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水产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众多奖项或荣誉。

潜心鱼药:“我在实验室‘打地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霍星晨走遍了中国18个省市,蹚过近百家渔场,到农村进行实践调研,积累渔民养鱼经验。

“渔民面对鱼类疾病的时候,是一个很无助的状态。”霍星晨回忆起与渔民交流的感受说:“渔民知道患病的鱼大多都会死亡,但他们仍然投放饲料,只是希望有尽可能多的鱼存活下来。”渔场无力控制疾病的场景深深印在霍星晨的心里,加之水产学院优势特点就是研究治疗鱼病,由此,霍星晨投入到研发鱼药的建设中。

其实,一开始霍星晨并没有搞科研的打算,但是当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实际渔业中发挥作用,体会到科研的意义后,他选择坚定走上科研的道路。“从基础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时,甚至是做水产行业,心里都是会有落差的。”但是,随着实践的逐渐深入,霍星辰认识到自己所做的实验能够帮助到渔民,越来越为自己做的科研感到自豪,为自己是一名水产人而感到骄傲。

水产动物医学硕士生刘倩补充道:“我们经常看到星晨师兄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在我们科研上遇到问题时我们都喜欢向星晨师兄请教,他会很热心帮我们分析实验步骤,给我们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建议、叮嘱我们应该注意的细节,直到我们解决科研上的难关。师兄对科研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精神与勤奋钻研、拼搏向前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目标。”

霍星晨外出实践交流

霍星晨外出实践交流

科研道路艰辛,回首过往皆是收获。

霍星晨感慨万分,他回忆自己与同门师兄弟为了观察实验进程,天天蹲在实验室里,一蹲就是一整天,晚上便在实验室外面打地铺,即使不幸碰上空调损坏,大家也都可以坚持好几天。谈及实践中难忘的故事,霍星晨回答道,有些渔场需要在山沟里开车几小时才能到达,路途虽然遥远艰辛,但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还分享说,在去牛蛙养殖场实践时候,他们很是“手足无措”,因为牛蛙身体结构的特殊,在取样时候,牛蛙膀胱会应激反应,造成牛蛙“随地小便”的情况。“当时给我们造成了一点小烦恼。”他笑着说道。

一同实践的水产动物医学硕士生赵凤霞回忆说:“印象很深刻地是一次师兄分享取样操作的影像,我更直观地体会到了外出实践面对的环境条件,意识到实践中的一些知识是在实验室学不到的。外出实践学习回来后,星晨师兄都会分享出去学到的知识,兴致勃勃地讲述实践内容与收获。我钦佩星晨师兄为了做好科研不惧路程艰辛、环境不佳、取样不易等种种困难,而是迎难而上去解决困难,这种精神与毅力是值得我学习的。”

被问到研究中有遇到什么困难,霍星晨回答说:“主要的困难是大家所做的事不同,所以会产生一些分歧。”比较难忘的是,他与师兄去渔场进行为时两个月的鱼苗采样,但一个月后,渔场便要把鱼都卖了。“这也没有办法,我们的数据对渔场帮助不大,不卖的话渔场就要赔钱了。”霍星晨无奈地说。历经万般艰难,终于是离目标越来越近。在草鱼、鳜、大口黑鲈、牛蛙等8种养殖动物,近1800亩池塘进行效果验证,证明纳米肽实战效果出众。

“我认为搞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落在实处。”霍星晨回答道,搞科研的想法天马行空,看得太远,做得太虚,往往就要与社会脱轨了。“我是嘴上说放弃,但是动作不停的人,很感谢自己坚持下来了。”他如是说。

水产动物医学的硕士生田晴晴硕士说:“希望师兄的状态能越来越好,继续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执着,推动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出更多卓越贡献。期待未来师兄更加辉煌的成就!”同时,“创制渔用纳米抗菌肽,增强鱼类抗病力和生长性能,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赋能增效。”这也是霍星晨坚定的目标。

全面发展:“学习生活‘双向奔赴’”

在本科时候,霍星晨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他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获得了学校抗击新冠疫情防控志愿者奖章。在学习之余,霍星晨尤其热爱羽毛球运动,获得了“2023年从游杯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

凑巧的是,也正是因为羽毛球,让霍星晨与导师实现“双向奔赴”。回忆起选择导师,霍星晨笑着说道:“我给导师发邮件说我爱打羽毛球,没想到刚好老师也喜欢。”他说到,自己和老师算是“双向选择”。

水产学院照片

水产学院羽毛球队合照

虽然在搞科研的时候,生活变成了单一的“三点一线”,但霍星晨还是会选择一段时间休息一下。“我曾经连续四个月泡在实验室,后来觉得真受不了了!”骑着小电驴,去小吃街逛一逛,是他喜爱的休息方式。

水产动物医学的硕士生王鹏旭说:“在平时的羽毛球活动中,星晨师兄还会充当‘教练’一职,传授我们各种技巧,让我们的实力更进一步。他不仅在科研中出类拔萃,更会在周末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让大家在休息间能够尽情放松、焕发活力。这种科研与生活的平衡展现了他对团队的关怀,使我们更加投入科研。”

霍星晨同学在与同学讨论(学通社记者 高言曦 摄)

霍星晨与师弟师妹们讨论科研进展(学通社记者 高言曦 摄)

“力争把科研做真做好。”是霍星晨对自己始终如一的要求。未来,霍星晨希望留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继续从事服务水产、服务农民的科研工作。紧跟国家政策,研制多种贴合水产养殖需求的纳米抗菌肽以及疫苗,并将研究其制备方法、作用机制、活体效果、大水体效果以及产品生产性能。霍星晨将永葆这份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赋能增效的初心继续奋斗。

(本文作者系 学通社记者 刘倩倩 黄平丽 审核人 曹玉琼)

责任编辑:蒋朝常 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