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我爱我师】油菜花海里的师生情

核心提示: “与植物说话,就是要与庄稼打交道,知道庄稼需要什么,要学会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而植物,也会以它的生长、生命状态与你‘对话’。”傅廷栋也坚持把这样的方式、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思考是创新的灵魂,而实践是创新的前提。”就在这样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傅老读懂了植物的心思,由此为中国的油菜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科研人才。

编者按:9月10日,第30个教师节。教师节前夕,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再度了解了他的成长故事、科研故事、师生“从游”的故事。他和导师刘后利教授横跨半个世纪的师生情,让人感怀,让人动容。 

 

2011218154035121

傅廷栋(左一)和老师刘后利在油菜田

1410224649344

傅廷栋院士9月7日晚参加学院问学斋——新生面对面活动,赠送学生种子挂图

(文|学通社记者冯钟圆  新闻中心记者陈治国)1972年3月20日清晨,34岁的傅廷栋走进种有甘蓝型“波里马”品种的原始材料圃时,一株雌蕊发育正常、雄蕊萎缩的油菜植株让他眼前一亮,就在这一片金黄色的油菜地里,年轻的“小傅”发现了被誉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他的导师刘后利教授,当时还在“牛棚”里接受“改造”。多年后,傅廷栋翻出1972年的实验记录本,诙谐地说:“本子是老师刘教授制作的,我负责观察和记录,他遥控指挥我。”

朵朵黄色的小花,聚集成片,便成金色的海洋。在这样的花海里,刘后利与傅廷栋师徒二人秉承着“窝在实验室解决不了田间的问题”、“搞育种不下田不行”的实践精神,从师徒关系到同事关系,再到师徒,一同研究油菜育种,一干就跨越了半个世纪。

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是学校师生口中的“傅氏六件套”。从1956年大学本科时做刘后利老师的学生,到1962年师从刘老师,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傅廷栋与刘老师的师生情谊从未中断。傅廷栋还清楚记得大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刘老师带他们去天门调查,农村条件艰苦,师生都背着被子去搞调研,住在农民家里,老乡家里床位不够,傅廷栋就只好和刘老师挤在一张床上。他那时理解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是一起科研、一起学习,甚至是老师作为引导,师生“教学相长”、互相学习。

2005年5月,在学校为刘后利教授举办的90岁华诞座谈会上,精神矍铄的刘后利侃侃而谈,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为在场的学生和领导报告了自己毕生的心得——“学会和植物说话”。关于怎样“说话”,傅廷栋记忆犹新。“与植物说话,就是要与庄稼打交道,知道庄稼需要什么,要学会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而植物,也会以它的生长、生命状态与你‘对话’。”傅廷栋也坚持把这样的方式、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学习是创新的基础,思考是创新的灵魂,而实践是创新的前提。”就在这样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中,傅老读懂了植物的心思,由此为中国的油菜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科研人才。

2月18日,飞雪初歇。在华中农业大学国家油菜工程技术中心,76岁的傅廷栋院士仍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尽管天气寒冷,他仍然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实验田里,带着研究生们观察、做记录。研究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教授涂金星曾感叹:“油菜开花的时候雨多,穿着沾满泥土、五六斤重的胶鞋,一干就是一天,我们年轻人都吃不消,何况老人家。”在傅廷栋的学生——植科院沈金雄教授眼中,傅院士尽管年事渐高,总忘记生活中的小事,可是一提起油菜,许多数据、编号记得一清二楚,“老师一到油菜田里眼睛就亮了。”

除了学习到实践的重要性外,傅廷栋从老师刘后利教授身上学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培育学生。

1988年刘后利教授住院做手术,伤口尚未痊愈,就躺在病床上和同志们谈工作,为研究生修改论文。他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恪守“勤、恒”二字,争分夺秒地工作。傅廷栋清楚记得,每一个向他求教的人,他都热情相待,有问必答。经他修改的论文不计其数,每一篇文章都字斟句酌,明确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整段整段地改写。而傅廷栋也是这样勤恳地工作。大学学习期间,他同时担任植物学和植物病理学课代表,前农业部部长陈耀邦是授课老师,对他这个“课代表”印象深刻,每次课堂上讲到的、甚至是还未讲到的植物病害,傅廷栋都尽可能的采到患病植物标本,用绳子串起来做成图例,挂在寝室门口的走道上,供同学们认识、学习,多年后他的同学还记得楼道上长长的挂图。

除了喜欢办公室外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傅廷栋还喜欢和学生在一起。无论多忙,每年新生报到,他都欣然应邀出席各种活动,与新生面对面。他常鼓励年轻朋友除了历练智商、情商外,还应注意提升“逆商”,既要集中精力好好学习,也应关心国家大事,不能面对困难低了头,受不了一点批评,要像良种适应多种环境一样,在逆境中顽强地生长。

一向热爱学习的罗湘胤是2009级硕彦计划保研学生,大学期间他早早进入实验室,潜心科研,目前正留校攻读硕士。回眸大学四年,傅院士的一次授课令他记忆犹新,罗湘胤说,“当时做杂交亲本,总会出现父本、母本混淆的现象,傅老师一解释,让我发现原来麻烦的事情也可以变得如此有趣。”罗湘胤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像傅老师一样的院士,“成为一名真正的院士或许遥远,但这是我一辈子的理想。”因为刻苦和博学,还有他的志向,”罗湘胤被同学称为“罗院士”。

因为有一起教学、科研的工作关系,傅廷栋和刘后利老师之间相处得很融洽。在他看来,师生之间就是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刘后利老师喜欢看文史资料、纪实回忆之类的书籍,而傅廷栋也喜欢看这样的书,还包括中国古典小说和哲学等,师徒二人常常换书看,也切磋读书心得。

傅廷栋常督促着自己的学生要多读书,拓宽知识面,“现在的我们知识面真是太窄了,远远不如我们的前辈和老师,只是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的一小部分,应该多学、多看一些文学、社会类的书籍,提升人文素养,而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读《三国演义》时,傅老师就把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干部路线做了归纳,“刘备的干部路线特点是小而精的部队,曹操擅长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网罗人才,孙权就很注重提拔年轻干部。我觉得高校的人才发展战略应该多学学曹操。”

常常觉得知识面没有导师刘后利广的傅廷栋院士,目前正撰写一本名为《漫游农业》的科普小说,已快进入排版阶段,书中包含着神话、杂文、科普小品等多种文体,也有对一些问题的客观评价判断。书中,他用轻松易懂的口吻讲述着科普故事,除草剂、杂种优势、环境污染、无籽西瓜等科学名词都涉及其中。有企业家看了傅老的书稿,立即表示着要先订它一千本,逗趣地说“谁买种子就送他一本!”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国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在外人看来,傅廷栋院士收获的这些荣誉、得到的褒扬,已远远超过了自己的导师刘后利教授,但是傅廷栋不这么认为。“荣誉离不开国家的培养、老师的教育。历史是进步的,要把人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历史环境中来看。刘老师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人文素质都比我好,知识面也比我宽,这些还值得我好好学习。”

如今已76岁高龄的傅廷栋院士,仍在学校一隅的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内工作,这里闹中取静,他和同事们一起,守望并拓展着刘后利教授为之工作和奋斗过的油菜花海。

QQ图片20140910150641 

傅廷栋院士与学通社记者欣然合影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陈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