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校长张献龙教授:导师要视研究生为科研伙伴,做到师生互为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讲话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是一名教师应该做到的几个基本面,是一种基本要求,不具备“四有”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有塑造人格、引导青年学者奋发向上的责任。“四有”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修养要素,不可或缺,缺一都是不合格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理想信念”。我认为包括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在科学研究上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研究的事业目标,要科学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二是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要爱国爱党。历史的经验和中国的国情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不断发展中国,才能保证有一个稳定祥和的社会;三是教师要有服务社会、造福于民的思想信念,一个有信念的人应该知道,每个人的价值是体现在为别人、为社会做了什么,而不是处处从自身利益出发,去思考: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得到了什么。只有站在这个角度、高度去工作,才能达到天地宽的境界,才能激发创新思想,才能做出创新性的事业,才能成为民众敬佩的教师或科学家。
所谓“有道德情操”,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身示德,以德示范,以范育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年学者的导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正能量。教师在自己的言行举止上要高标准严要求。“有道德情操”一方面指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指应有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依法行事,才能真正培养出有道德情操的学生。
“有扎实学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学识宽广,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有扎实学识,才能有学术胆识,才能教授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扎实学识不是凭空得来,在日积月累,在勤于思考,在博览群书,在于对科研的孜孜以求,在于对教学的责任意识。有扎实学识的教师,往往能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有仁爱之心”,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大爱的学生。教师应有爱心,有爱心才能有热心,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教师有责任通过课堂把友好、秩序、关爱、尊重他人的美德向学生传递,使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我认为,做一名“四有”好老师并不难,关键看你是否努力去做,是否把教师的责任放在身上。责任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有了责任心,必然要在“四有”方面加强修养。教师的第一责任是培养人,是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四有”是一名教师成为合格老师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没有理想信念,怎么可能培养出事业心强、甘愿奉献社会和人民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道德情操,如何培养出遵纪守法、关爱他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扎实学识,如何培养出参与国际竞争的青年学子?如果教师没有仁爱之心,怎能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后继力量?
很难对“四有”标准排个先后顺序,其实这“四有”是并列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四有”是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四方面修养,真正体现了一名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所需具备的四个修养要素,是真正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研究生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作为一名导师,更要立德树人,博学创新,施爱于人。对于研究生来讲,导师是他们生活的“引路人”、塑造品质的“工程师”、科学研究的“导航仪”。所以,优秀或合格的导师对研究生的生活行为、思想品德和科学思维的影响是深远的。要做一名优秀或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同样要按“四有”标准要求自己。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有所不同,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往往是“点对点”的指导,正因为如此,教育部在很多文件中明确指出,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这里所说的“名师”既指学术造诣高,也包括品德修养和大爱精神,否则很难保证出“高徒”。导师在“四有”的基础上,还要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要视研究生为科研伙伴,做到师生互为师。要心胸宽广,以身垂范。导师应把塑造品学兼优的研究生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研究生导师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高效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历史的评价事物的能力,脚踏实地、严谨的工作作风,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改造社会、奉献社会、引领社会的能力和责任心。
尽管对老师历来谈论的话题较多,但都是对从师的基本要求。“师”有“示、施、教、导”的意思,教师要示范别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规范的言行举止、深厚的学术积累。最近,教育部颁布了“红七条”,实际上是做到“四有”好老师的具体要求,具体明确了老师最不能做的是什么,每个教师都应明白这“七条戒律”意味着什么,这关系到我们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深信,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学术造诣高、品德修养好、引领能力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