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图书馆
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程曦 李楠)作为大学精神的守望者,每座图书馆都因它独有的魅力和文化气质而成了高等学府无可替代的灵魂所在,也因之被誉为“大学的心脏”。狮山脚下的这位守望者,不觉中已经年逾古稀,陪伴了华农学子75个年头。
从“少”到“多”
我校图书馆创建于1940年,最初被称为“湖北农学院图书室”,当时正值新型大学刚刚起步的时期,校内书籍少而散乱。之后受抗日战争影响,学校搬至恩施,战乱中部分图书也在途中遗失,仅幸存2000余本,其中大多是由教师自发捐书组成,并且以专业书籍为主。
1957年学校在狮子山复建,于是图书馆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块阵地”。最初的图书馆设在学校的农经楼(即现在的景园楼)。
第一代图书馆——景园楼
图书馆老馆员饶思军回忆:当时两层半的空间是图书馆的全部,在工作场地狭小和设施陈旧的情况下,借书也是一件“麻烦事”。借书方式还属于闭架借阅,师生将要借书目告诉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到书库找到对应的书籍,还书时还要重复一次这样的程序。
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出版行业也不发达,书籍资源少,阅览室座位仅有七八十个。借书频率很高,排队借书的场面也是常态,工作人员经常忙得不可开交。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我校图书馆迎来了重大发展时期。1984年学校在逸夫楼对面新建了图书馆(即现在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其内部装饰和现代化程度当时在武汉地区高校中堪称一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