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图书馆的75载春秋(2)

核心提示: 作为大学精神的守望者,每座图书馆都因它独有的魅力和文化气质而成了高等学府无可替代的灵魂存在,也因之被誉为“大学的心脏”。狮山脚下的这位守望者,不觉中已经年逾古稀,陪伴了华农学子75个年头。

 

第二代图书馆博物馆
第二代图书馆——博物馆

一年后,图书馆正式定名为“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纸质馆藏书逾七十万册。与1940年的2000册相比,当时图书馆的藏书已经增加了350倍。

传统现代”  

1995年是我校图书馆发展史上重要拐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图书馆当年引入了ILAS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读者告别了传统手工填写卡片才能借书的日子,借还书变得快速、简单,图书馆实现了由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图书馆的跨越转变。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旧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2006年,学校在第三教学楼对面兴建新的图书馆。

新图书馆六楼
新图书馆六楼

新图书馆于2006年落成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其中,不仅开设了图书专题展区、新书展区、自由阅读区和咖啡书吧等延伸服务区域,流通书库更实现了从封闭到全开架借阅的模式变迁。学校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电子期刊和数据库的建设,并于2007年在全国农林高校中首个引进了SCI数据库,并成立了SCI服务中心。

SCI数据库的引进为科研文献的查找提供了很大便捷。在华农生活和学习了8年的博士生李塬浩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图书馆经常举行的科技查新、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培训讲座也让他受益匪浅。近几年图书馆数字化水平逐渐提升,组织的读书活动等也愈加丰富,最近的这次改造更是让图书馆有了几分书院的风格。

现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青平教授为填补我校人文社科类数据库的空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青平表示,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道路上,不仅在农林类等特色学科,人文社科类的发展同样重要。图书馆应该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顶级期刊和最优质丰富的前沿资源。

现代未来

在电子时代和快节奏生活的冲击下,全民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图书馆借阅部主任董新华认为,尽管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由80万册降至40多万册,但电子文献阅读量逐年稳定增长。去年更是多达1700万次。

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电子阅读并存是大的趋势。多样化的选择渠道使同学们不再依赖图书馆获取知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完成功能定位的二次转型,将师生吸引到图书馆来,成为了图书馆现在及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汇小雅于一邨”。近期图书馆五楼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着实让人惊喜。开阔明亮的落地窗、可卧可坐的人工草坪、简约休闲的沙发和茶几、满柜的诗书......事实上,不论是汇雅书邨精致共享的自由阅读区,充满人文情怀的大家展览,古色古香的国学阅览室;还是独立舒适的二十四节气讨论室,为高品质艺术追求而设立的“秋分”影音鉴赏间;图书馆正在向人文化的转变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新图书馆六楼集雅书屋
新图书馆六楼“集雅书屋”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图书馆 借书
责任编辑:王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