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管答辩现场,马才学教授对论文注释规范提出建议
学生聆听答辩委员意见建议(记者 川竹 摄)
答辩之惑如何破解?
规范过程管理是公管学院开出的药方。早在6月8日,该学院就选出14位优秀毕业生提前公开答辩,参与人员是指导教师与13级全体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准大四”学生应该如何做论文设计。
而在这之前,公管院还率先出台了规范毕业论文写作的“土办法”:《公管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管理工作流程》《公管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对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导师指导、答辩过程等予以规范。
公管学院相关负责人坦言,其实学校的答辩机制、论文写作规范等已经相对成熟,目前最大的困难即是如何一以贯之、持之有恒践行规章制度。目前论文答辩出现的问题具有共性,也不是华农一家独有现象,要规避这些问题,首先在于落实制度,再谈创新工作机制。
学术道德与学术价值的构建在大学生群体中显得尤为必要,生科学院认为,学术道德的培养功夫在平时、在课堂,该学院在集中培训、加强实验记录管理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推出本科生必修课《科技论文写作》和《学术道德规范》,由胡红红与严建兵教授主讲,通过课堂的形式讲授论文写作的基本范式,避免因不知道写作规范而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同时用课堂的形式给心存侥幸的学生敲响警钟。
在论文答辩过程,严格履行程序是生科院在想也在做的工作。在生科,博士答辩是不少于100分钟,硕士答辩不少于60分钟,半天安排不能超过2个博士和4个硕士,并标明每个研究生的答辩时间段。严格遵循学术道德规范的规定,尤其是回避制度。答辩委员的遴选,由专家负责,学院报备,行政人员一律不担任答辩委员或秘书;学院有“兜底”准备,一部分论文不合格的学生需推迟半年或一年才能答辩;对于前期的盲评,学院送审的单位层次应相当或者高于我校水平,而且是单位间对接,期间导师没有个人的话语权。
在过程管理上,很多学院重视从论文的选题到答辩的全过程,硕士博士采用“以论文换答辩资格”的方式,即,发表相当质量的论文后方才进入答辩环节,这从中保证了毕业论文的基本质量,目前这种方式正普遍被教育界认可。
论文,对你期望几许?
国家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曾说,比较低的学位,如学士学位应该有其精准定位,我们希望本科生是“工兵”,为硕士博士“试错”,从某种意义讲,“阴性结果”也是结果,让硕士博士少走弯路。这是对论文答辩的一种期许。
多数人认为,本科论文是必须要做的,但要区别于硕士博士论文,形式也应该多元,论文和设计都可以体现学业水平,分层、分类、分级指导本科生论文成了大趋势。
不仅如此,公管学院王鹏认为,就论文的选题也可以多样化,向企业要课题恐怕是将来的一大趋势。事实证明,向老师要课题,向书本要课题都不一定完全新颖有趣。企业课题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这点上,水产学院与公管学院不谋而合,他们的探索是:“把论文写在池塘边”,毕业生到实习基地做论文,拜水产基地师傅为师,聘请他们做兼职答辩委员,让文章有学术价值,还有社会效应。
由点及面,最应期望的是四年的学业规划,在“学”字上下功夫,“学”字的落脚点和归宿即在于论文答辩。目前我们推行的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本科生导师制等都应以学业为最终指导。
面对学术不端,更多人认为还应加强后期监管,在发现不端行为之后应有一套受理、处理应对机制,并加强其威慑力宣传。
诚如金安江所言,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要继续深造的同学应该把它当一次练兵,而对于不深造的同学,这“最后一课”也应认真对待,即使不做研究,这种做论文的方法也会在将来写调研调查报告用到。
6月11日下午,园林的本科生答辩即将结束,上午严厉的匡汉晖老师在学生群里面的称谓变成了“匡匡”,而陈炯炯变成了“炯炯”,宋波涛变成了“老宋”,这是学生们的“萌萌哒”表达,也是他们对严厉老师的一种释然和感激。
而6月14日记者从生科院获悉,该院有2名本科生没有通过答辩,一位是因为论文本身质量,一位是因为投入严重不足。半年后,他们将进行再次答辩。
无论怎样,很多学生的答辩已经结束,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后一课,也是“最神圣的一课”。
审核人:程华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