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网讯(学通社记者 耿甜甜)“百里杜鹃”位于贵州省大方县与黔西县交界处,七月,这里杜鹃花已谢,但秀丽风光丝毫未减。经过两天的奔波,7月12日傍晚,红杜鹃爱心社民乐小学支教队到达了这个让他们既兴奋又忐忑的地方。
支教老师用明信片装饰教室
在地图上标上支教队员的家乡
“当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孩子们筹集更多的资金。”
6月8日是端午佳节前一日,民乐小队队长孙学丽与队员杨依桐却无心顾及佳节的欢乐,他们从武汉赶往北京,参加一场筹集公益资金的比赛。经过申请、精心策划,通过初赛的她们格外注重决赛。“在北京三四天的时间里,我们基本上没有睡过觉,累了就趴一会儿。”杨依桐回忆到,她们白天参加答辩演练,夜晚新增答辩内容、修改PPT直至清晨,洗完脸后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那时候基本上坐着都能睡着,实在是辛苦,但是当时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孩子们筹集更多的资金。”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们筹集了3000元钱用于此次支教。
支教前,水族1401班熬云飞及其同学举办了一场名为“小照片大世界”的活动,他们在学校主干道摆点,邀请我校学生上传照片,由熬云飞打印照片,再由提供照片的学生在照片背面写下照片的故事。一千多张照片,一千多个故事,每张照片都包含着祝福与感动,参与者希望把自己的希冀通过照片的形式传递,把更多关爱带给远处的孩子。参与者牟凤南写道:“希望你们可以从生活中的阳光下面获取力量,做一个优秀勇敢上进的,骄傲的人,成为最好的自己。”队员们也挑选了上百张明信片,“这些照片上很多都是各国的著名建筑,希望能让他们看到大大的世界。”孙学丽说道。四年级的支教老师们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惊喜,在周日休息期间用明信片装饰教室、把崭新的地图贴在黑板旁、在地图上标注出支教队员们的家乡……一翻装饰后,原本单调的教室变得温馨且有趣。
玫瑰花义卖、毕业生物品回收、跳蚤市场义卖、文具物资采购、备课……这些只是整个支教准备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部分,为了给当地的孩子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教队员们一直在努力着。
与学生课堂上互动
学生们认真听讲
“23岁的你还记得我这个13岁的好朋友吗?”
7月15日是支教队正式上课的第3天,下午第一节课,讲授“梦想导图”课程的老师杨依桐迈进六年级教室。课堂上,学生们闭上眼睛,伴随着舒缓的音乐,随着老师引导的话语,想象着自己克服了许多困难,逐渐完成了自己梦想的画面。杨依桐说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首先形成一个梦想的雏形。然后杨依桐念出自己写给十年后的一封信,引导学生们与未来的自己对话。“你还好吗?23岁的你还记得我这个13岁的好朋友吗?你现在可能已经步入研究室,假如真的进入了,那真值得庆祝,如果不是,也别气馁……”学生这样写道。在短短20分钟内,学生们慎重的写下十年后自己理想的工作家庭、梦想、期待与祝福等。杨依桐说:“孩子们写下给十年后的自己的一封信,他们把自己的梦想表达出来,让梦想更加具体,以便更加明确自己的理想。在后续课程,我将带他们再进一步地构思出属于自己的梦想导图。”
经过几天的接触,四年级班主任邓巧玲发现她的班级中的学生羞于表达。针对这种现象,她在表达交流课上开展了一个名为“寻人卡片”的小游戏:每位学生收到一张上面写有“会游泳、近视、喜欢红色、生日在7月……”的小纸条,每位学生需要找到具有该特征的同学或老师,请他们写上名字。邓巧玲一宣布游戏开始,学生们便主动询问身旁的学生与听课老师的喜好特征,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为完成任务也不再羞于交流,甚至与老师聊天、开玩笑。游戏结束,邓巧玲在查看收起的纸片后,教导学生在日常里同学们也应像游戏中一样,互相帮助,传递爱心。邓巧玲说:“通过填纸条的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的道理。”
“认识大学”课程让学生了解了大学丰富的生活:各样的学生活动、学校的设施环境、学校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补助政策等,这使学生们对大学充满向往,无畏通往大学道路上的困难;表演课堂上,学生们通过静坐集中注意力,表演排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他们自信地表现自己;历史课堂上,学生们念着朝代顺口溜,快速地记忆着朝代的变迁,课下主动探索老师课上留下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