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华农人物 > 正文

【一线华农人】刘文奎:那一年,我在建始真情扶贫(3)

核心提示: 在水产学院211办公室,刘文奎摊开笔记本,在扉页上认真写道:“那一年,我在建始真情扶贫。”合上笔记本,一年的扶贫记忆宛若在眼前。一年时间不长,但刘文奎却把家安在大山深处,与农民兄弟打成一片,真真切切帮他们出谋划策,书写了华农“产业扶贫”的感人版本。

理想照进现实,何止艰辛

准备发放肥料给村民
发放肥料给村民

有人说,“不行动,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扎鱼口村的蓝图已经铺就,但怎么让村民从“布朗李”的阴影中走出来?怎么让村民种100亩甜柿?这是一个难题。

刘文奎先后召集村上“两委”班子和老党员开会,先统一他们的思想,要知道,“第一书记”虽有决定权,但最后还得由“两委”定夺。刘文奎记得,那次会议从晚上7点到11点,从争论到意见基本一致,实属不易。

为了便利开展工作,刘文奎还发动村里的致富能手向林华,让他承包一个50亩地的大山头,集中连片种植,从村口到村中,形成规模。

然而,当协议即将签订之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几个村民找到刘文奎,他们表示,不同意“村里人”承包本村山地。这可让刘文奎犯难了。

但他没气馁,他的解决办法是,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甜柿,这就意味着需要大量公关,刘文奎要做大量村民的工作。经协商,刘文奎再次请来专家、企业和县扶贫办人员,为村民现场讲解种植技术和扶贫政策、现场签订包收协议,为农民再吃定心丸。由于他想村民之所想,解村民之所忧,真心为民,很多农民当即表示,愿意种植。

停留在口头上的“同意”是不算数的,真正能够让他们签协议,并把6元每支的苗种钱收到才算达成意向。

趁热打铁,就在当晚,刘文奎村部燃起篝火,等待前来交款的农民,然而,能来的人,凤毛麟角。

第二天,刘文奎和村支书分兵两路,一个从山上,一个从山下分头收钱。几天下来,刘文奎走进100多户村民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累得精疲力竭。5000株苗种,30000元费用,当理论照进现实,只有刘文奎知道其中的艰难。

但也有让刘文奎感动的故事。2组村民向成纯夫妻俩因为是否种植甜柿而吵架,向成纯要买树苗,他爱人不同意,闹得不可开交,本是上门收费的刘文奎不得不停下来“劝架”。刘文奎想,向成纯应该不会种甜柿了。

哪知第二天一大早,向成纯拿着1458元苗种钱叩响了刘文奎的家门!看着那皱巴巴的购苗款以及他信任的眼神,刘文奎觉得,怎么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村民看来,能种活树苗即算成功,但在刘文奎看来,种植也是一门技术,为此,他专门请来园林的专家,现场讲授、示范种植。每当此时,刘文奎便把所有注意事项记录下来,自己先学,学会后教村民。

那段时间,刘文奎便奔走于这100亩甜柿基地里,指导栽种,一时间,村民给他取上了“刘技术员”的绰号,他自己也表示,从种植规划,到技术员、监理、施工员,他俨然一位“全能运动员”。

刘文奎永远记得,三月的一天,7组81岁的村民向吉菊自购1亩的树苗,挖“窝子”一丝不苟,十分专业,拖着年迈的身躯,一直忙到天黑,刘文奎等无不动容。

但也有不认真的,向成纯的树苗种植就显得十分“随意”,他直接将树苗放在肥料上,第二天也不浇“定根水”。刘文奎催促了一遍又一遍,可是他还是按照自己的方法种植,于是,刘文奎不得不动手将树苗重新拔出再种。向成纯看到“第一书记”如此耐心,他只得挽起裤管,重新种植。

忙完那一段时间,村民们说:“刘书记把别人的地当自己的地!这个村干部靠得住!”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蒋朝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