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校友是一所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可信赖的力量,校友的成就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值此12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党委宣传部、校友总会联合推出【最美校友】系列报道,采写校友故事,集中展现华农人的爱校情愫、坚毅品质、奋斗精神、家国情怀。
朱锦春校友正在阅读《华中农业大学报》
他,受家庭成分影响,12岁时便含泪辍学,回家耕田;
21岁时,被推荐为华中农学院工农兵学员,却几乎入学无门;
23岁时,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林场工作,面朝青山,垦荒种树;
44岁时,放着局长不干,却上山创业,响应号召再造一个“绿色咸宁”。
初见他时,最打眼的是他胸前别着的那颗火红的华中农业大学校徽。
细聊下来,最动人的是他对漫山碧翠的眷恋、植绿富民的情怀和浓浓的华农情愫。
他就是我校校友、湖北锦春生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锦春。
求学:“地主的孙子”坎坷上大学
年少时,受祖父是地主的“成分”影响,朱锦春的人生道路可谓曲折坎坷。
公社、大队、生产队不准他参加民兵会、青年会,不让他入团,不准他升学。尽管小学成绩优秀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初中,但当时只有12岁的他去上学报名的第一天,初中校长找他单独谈话,借口他家田地多,需要回家种田,不让他报名入校读书。朱锦春只有含着泪水回家耕田种地。
1973年由于在生产队劳动表现突出,孙鑑公社和胡泉村派到孙鑑公社企业北山林场工作,由于组织能力强、吃苦耐劳表现突出,林场党支部安排他带武汉市硚口区东风造纸厂下放在北山林场的知识青年69人任知青队长。养鸡、养猪、养羊、同吃、同住、同劳动、开荒造林。
1975年,因在林场生产劳动中表现出色,公社领导推荐他上工农兵大学。在公社组织的选拔考试中,他以作文分数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当他满怀高兴到大队领导处拿入学申请表时,还是因为他的阶级成分,大队所有干部都不肯给他入学申请表。
“当时心急如焚、泪流满面,心里想着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决不能轻易放弃”,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朱锦春记忆犹新,经过反复找大队领导请求,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后,终于拿到了入学申请表。在大队填完入学申请表、签字盖章后,正好遇上瓢泼大雨,他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步行21公里将入学申请表交到公社,“21公里的泥泞土路,跑起来感觉特别轻快”。
1975年9月初,他被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林学专业录取,9月17日,他只身带着一口旧木箱,踏上了宜昌求学的征程。
或许是对家乡双溪那漫山碧翠的眷恋情结,或许是对咸宁桂花那“有风香十里、无风十里香”的难以割舍,在华中农学院学习期间,朱锦春就对林学、园林生态学、花卉苗木学、园林植物学、土壤学、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园林植物栽培与插花艺术学等课程情有独钟,对林学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爱好与缘份。
在章文才和罗禹初、郭学望等恩师的培养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园林绿化、苗木花卉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营养。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低,学校的图书馆几乎成为他课余和节假日必去的地方。别的同学在休息时,他自己一人默默无声学习,在看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请成绩优良、乐于助人的同学当课外老师。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坐落于旅游名城宜昌,那浩淼的长江、天下奇观清江画廊,他都无暇涉足。大学期间,由于他成绩优秀,有组织协调能力,被系领导和师生们推举为生活委员、副班长、班长。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以出类拔萃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先后荣获优秀大学生、华农新长征突击手等众多荣誉,并以优异成绩从华中农学院宜昌分院毕业。
1977年,因为是“社来社去”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他又被分配回湖北咸宁北山林场。
从业:大学生去了最苦的林场
1979年在地区林业局报到上班的第二天,朱锦春就找到林业局领导,表达了不愿留在机关,要去最艰苦、最需要人的白云山林场。
白云山林场海拔689米,因位置偏僻没有公路,只有凸凹不平的崎岖山道,上山下山有20余公里,条件艰苦,绝大多数人不愿去,去了的人都想方设法调回。当时,许多人都说他是有点“傻”,将来肯定要后悔的。
在白云山林场的六年里,白天,他与林场工人同吃同住同流汗,垦荒造林、整理苗圃,跋涉在山山岭岭。晚上,他在煤油灯下整理林场植物、环境、生态、林木等有关资料,研究适合白云山环境、气候的林木、苗圃资料,分析其生产改良、嫁接方案。
一个偏远林场被他建设成了“绿化标兵”。他在咸宁地区率先尝试选择杉树、灰杉进行嫁接,并一举成功,进而创建了杉树嫁接种子园126亩,嫁接成活率达到98.2%,成活率在全咸宁地区林场中居首,为全区供应优良杉木良种。他还回到母校找郭学望老师引回1万根优良泡桐品种回场扦插,三年间为全县各地发展泡桐2760余亩,还在咸宁地区首次发展云雾茶园96亩,为全区、全市茶叶发展起到了推广示范的作用。
他先后任职于咸宁地区国营白云山林场第一任技术员、咸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第一任助理工程师、国营双垅山林果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场长、工程师、咸宁市园林管理局第一任副局长、咸宁市首席高级园林工程师等。在林科所,他带领职工一道绿化荒山,开垦种植120亩楠竹速丰产林,每亩产竹量达1067株,发展160亩杉木速生丰产林及120亩桂花、樟树、广玉兰等香化苗圃,提供杉树苗造林36900亩。在双垅山林果场,他带领38名干部职工垦荒造林,广植桔树、栗树、葡萄及深山含笑、金叶白兰等36个品种的苗木达300多亩。
不论换了多少个基层单位,但他四十年来,致力于林业、果树、园林科研、生产,研究苗木花卉,为咸宁市苗木花卉的科研、生产、园林绿化建设作出了奉献,被誉为:一生扎根青山中,心血洒满林圃丛,四十多年如一日,染绿群山郁葱葱。
1977年大学毕业后,当时咸宁虽说是桂花之乡,但咸宁城区所有街道、没有一株桂花树,那时的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他自己租赁、投资建设苗木示范基地,扦插培育桂花。从1994开始先后在咸宁—温泉一号路(长安大道)温泉城区、咸安城区、咸宁市人民政府大院、区政府大院、咸宁高新开发区、外环路、学院路、银泉大道、桂乡大道、桂花北路、文笔路、武警咸宁支队、市污水处理厂、中央城、翰林名都、学院路、碧桂园等地累计栽植干径达10-12厘米以上、株高4米以上的丹桂、金桂、银桂、月月桂等多达28600余株。
2000年,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咸宁市为中国桂花之乡,他被誉为“离不开的功臣”。他为咸宁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旅游标准化城市立下汗马功劳。先后被评为省、市、区园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和优秀人大代表、优秀党代表、优秀政协委员,先后当选原咸宁市第二届、第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咸安区文联副主席,被聘任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咸宁市首席高级园林工程师、华中农业大学咸宁校友会会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