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南湖视点 > 正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张树辉: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拿出工匠精神

核心提示: 在今年两会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就“传统文化教育”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宝生部长谈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强烈共鸣,南湖新闻网特开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专栏,转载相关文章与广大师生校友共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血脉和筋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和起源,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初心、底气和定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更是一项精密、庞大、系统、伟大的战略工程。时代呼唤工匠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匠心圆梦,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拿出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蕴含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严谨求真、敬业守信、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敢于担当、超越自我、推陈出新等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历史上有众多令人景仰、为人熟知的能工巧匠,当代也涌现出更多或经天纬地,或默默无闻的时代大国工匠。他们身上也凝聚着中国智慧,弘扬着中国精神,传播着中国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新的使命,我们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必须肩负历史责任。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建设新时期宏伟工程、打造精神世界“大国重器”的实践中,更应该发挥工匠精神,精雕细琢,追求卓越,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要弘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浩如烟海,精华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迁,既产生新的文明,更需要有根有魂的文明来滋养。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导致和诱发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才更加复杂。思想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科技经济发展迅猛,社会浮躁,追求即时利益,往往忽略精神追求和内在品质。在培育现代文明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既有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未得到有效吸收,一些看似传统文化的变形、戏说,甚至歪说、胡说,在市场大行其道,国人心中的英雄和榜样被恣意丑化的现象充填青少年的视界。为此,拿出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拿出对那份“文化产品”真挚的情怀,发掘、整理、生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传统文化,提炼、打磨、强化最突出的亮点,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比发掘整理更重要的,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这也是传承发展工程一系列重点任务的首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深刻阐明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深刻阐明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优势,更是责任,要和广大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共同发力。

要强化严谨敬业,使命担当的奋斗精神

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教育和传播释放营养成分,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是青少年接受、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主渠道。要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施教并贯穿全程,施教者需以严谨敬业的精神,明确使命担当,不懈发力,不懈奋斗。教育是一门艺术,传播更是一门艺术。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要尊重青少年获得新知的习惯,摸透他们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思想特点。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到达其他同行无法企及的至臻化境。品质和卓越,最关键的评价体系是用户体验。要能触动人内心深处柔软的神经,要能唤醒人审美、求真、向善的内在冲动,要能满足人的情感需求。教育工作者既要研究文化的内容,也要研究传播的方式。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要激发推陈出新,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动态和发展的,在推动文明进程的过程中也在实现自身的涅槃。工匠精神之所以伟大,在于它不停留于成,不满足于有,不止步于强,而是一直在向着一个终极目标不断地创造创新。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园地。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优秀的世界文化相借鉴、与互联网文化有效的接轨融合。

要通过创造性地设计开展诵读工程等文化精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语言习惯、话语体系、思维方式,直至价值判断,让他们从被动知道到主动运用,从自觉内化到引以为荣,真正从血液里渗透中华民族独有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真正实现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陈锦